一个王朝亡国,外部因素往往都是次要,多数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2020-08-28 19:29:51 作者: 一个王朝亡国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么,为何一代王朝进入末期之时,即使战场上有话语权,也无法最终获得胜利呢?

其实,这根本的原因在于“内斗”,总有一些人见不得事情向“有利”的一方发展。说到底,这时候的政权,已经沦为了某些人手中“争夺利益”的工具,使得国家自然会越发衰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秦国。

嬴政的志向很宏大,想让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只是到了第二代就没了。当时的秦国,“法制”过于苛刻,百姓的不满随时都可能爆发。陈胜,一个被朝廷征兵戍边的穷苦农民,第一个站起来反抗,身后迅速聚集了一支几万人的队伍。之后,在他的影响下,函谷关以东的郡县都集体“反秦”。

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人虽然多,但只是“乌合之众”。因此,一支囚犯和奴隶组成的军队,就将号称几十万的起义军给打败了。随后,朝廷又增派了长史司马欣和董翳,携手章邯,将陈胜杀死了。此外,当时的一些起义名人,如:项籍和魏咎等,基本都被杀了。

然而,偏偏就在这时,赵高说了一段话:“皇帝是天子,怎么能和那些大臣们一起商讨事情呢?万一说错了话,岂不让人抓住了把柄?天子嘛,就应该有一点神秘感,不要轻易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于是,秦二世胡亥就“躲”在了宫中,不再和他的大臣们联系了。

当时,章邯在关东忙着剿灭起义军,起义军却是“源源不断”,左右丞相李斯和冯去疾,也派出不少军队,但镇压效果并不好。于是,他们二人和将军冯劫,就劝皇帝,在当前的形势下,老百姓的赋税可以适当减免,阿房宫的修建可以暂缓,先将最急的“造反”给解决了。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冯去疾和冯劫自杀,李斯被腰斩,赵高成了丞相。此外,章邯打不过起义军,要求朝廷增援,却被皇帝骂了。当时,他心中非常害怕,只能让司马欣回来汇报情况。可他却见不到胡亥,便跑回去和章邯说:“如今是赵高说了算,以后不管结果如何,咱们的脑袋都保不住。”

于是,他们都投降了项羽。最后的结果就是:赵高杀了胡亥,秦王朝结束。

再来看看宋代发生的故事。

徽钦二帝被金兵抓走了,使朝廷只好搬家,来到临安。当时,并非没有“抗金人才”,最出名的当属岳飞、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然而,皇帝以为跑到了长江的南面,凭着那江水就能拦下金人的骑兵,可是,一切都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可见,这种“以为”也是让人“叹服”呀。

之后,对方的骑兵,很快就杀到了长江边,使得南宋朝廷不得不拿出“抗金”策略。这时候的岳飞奉命而出,先是在郾城取得成功,再在朱仙镇打败了对方的十万大军,那时,离金军的大本营汴京只有四五十里的路程。因此,这一次出征,使得整个中原地区基本上都被收复了。

可是,正当岳飞准备继续挺进时,却收到了朝廷的“命令”十二道金牌,逼着他“措置班师”,眼看到手的“胜利”瞬间就“没了”。此外,他回到临安没有多久,就下了监狱,最后,更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而准备回家的金兀术,则调转马头,占领了中原地区。

与此同时,韩世忠和刘光世被拿掉了军权,张俊参与陷害岳飞,最终,也不得不交出兵权。如果不是金国内部出现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宋的历史会更短些。那么,为何南宋政权胜利在望时,会做出如此相反的决定呢?

其原因就在于,金国还扣着一个曾经的皇帝,他如果回来了,现任的皇帝赵构该如何安排自己?或者如何安排前任皇帝?所以,自私一点,前任皇帝最好不要回来。皇位和国家利益比较,当然是自己的位置更重要。可见,此时的岳飞就成了障碍。

到了明代,类似的故事继续上演。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之后,他更是带头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甚至,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当时,孙承宗修的这条“关宁锦防线”,满清骑兵就算再厉害,其结果都输在了这条防线上。而努尔哈赤,更是对这条防线“一筹莫展”,连锦州的城门都看不清楚,更别提山海关了。然而,这时,他却拿到了明朝给他的“大福利”,孙承宗退休回老家了。

事实上孙承宗属东林党,和魏忠贤阉党“势不两立”,所以,他成了“两党相争”的牺牲品。当时,皇太极进入关内后,路过他的家乡高阳,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劝降他。最后城破,他被俘自尽。此外,他选出的一些人才都是抗清能手,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这些人注定结局悲惨,如:袁崇焕。

试想,一个“垂暮”的王朝,总有加速其衰败的“推手”,而帝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有时就是那个“推手”。或许,这就是王朝末期的悲哀。毕竟,到了末期,帝王们不仅没有那么勤奋,还忠奸不分,最终,就导致国家只能跌入灭亡的深渊。

参考资料: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明史·孙承宗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