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书者说】
作者:宋 羽(《中国长城志》编者)
提起长城,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类文化遗产,从公元前7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到公元17世纪清王朝停止修筑,前后修筑2000余年,分布在中国北方15个省市,总长度10万里以上,是世界上修筑时间最长、地域分布最广的古代建筑遗存,是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长期冲突和交流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与勤劳智慧的伟大结晶。
《中国长城志》陈海燕 董耀会等 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而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编纂的《中国长城志》,则是第一部全面展示中国长城的专志,是全面记述长城的大型史志体学术著作,填补了中国长城长久以来有实体无志书的空白,改变了长城研究分散零碎的情况。该书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对长城学各分支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为长城学在学界的建立、发展和深入提供借鉴,也为长城学在大众中的传播普及贡献了力量。
这部通志,首先厘清了长城的定义。何为长城,素来说法多样,各家理解侧重不同,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长城志》认为,“长城是中国古代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体系的巨型军事防御工程。”概括出了长城体量大、纵深大这两大特点。在这一巨大体系中,连绵的墙体是防御体系的主体,关隘、城堡、烽燧是三大组成部分,它们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而成一个有机军事防御体系,集信息收集与传递、军力部署与调度、屯边与屯垦、平战结合、军民共防于一体。这也使得长城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特点。长久以来,长城作为一条有形的建筑实体将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隔离开来,但另一方面,长城又将其与周围环境如地形、耕地、水源及前方、后方紧密联系到一起,千万座连通长城内外的关隘又将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有机联系起来,因此,仅看到长城的封闭隔离作用是片面的,更应看到它在数千年历史上起到的连通各地区、各民族的作用。
长城分布的地域范围很广,经过历代的修建和增筑,遍布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志书明确了长城的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农牧交错带两侧不同的政治经济集团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冲突的状态,这也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的主要矛盾,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和发展。
长城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当时的社会发展特点及规律。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兼并与开疆拓土的产物;秦汉时期,它是游牧与农耕的分界;北朝金元时期,它是多元与融合的见证;明清时期,它是防御与封禁的转变。但无论哪个时代,长城的本质特色都是中央王朝大一统政治的诉求,是农耕与游牧政权争夺的核心。长城的存在延缓了朝代兴衰更替的周期,一定程度保证了各朝代的政治稳定,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互通、文化的融合交流。时至今日,其政治、经济、军事作用或许已经淡化甚至消失,但其代表的民族精神、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历久弥新,不断被赋予新的特色和意义。
从通志本身来看,《中国长城志》视角丰富,各卷互相独立又彼此联系,从政治、经济、民族、建筑、军事、文化各角度全面解读长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读《大事记》,可知历代围绕长城发生的重大事件;读《图志》,可饱览国内外收藏的历代珍贵长城舆图;读《环境·经济·民族》,可知长城对环境的适应、对经济的影响、对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读《边镇·堡寨·关隘》,可知历代长城修筑的严密、整体、系统;读《建筑》,可知长城修建的选址布局、形式结构;读《遗址遗存》,可知长城遗址全貌及保护现状;读《军事》,可知长城历代烽烟及本质属性;读《文献》,可从古人原典中窥见长城之重;读《文学艺术》,可知长城孕育出了多少文化艺术瑰宝;读《人物》,可知数千年来多少风流人物都与长城有关。翻开每一卷,从厚重的书页下,便走进了曾经的烽烟岁月,真实又直观地体会着历史的述说与民族的记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要回归现实,长城学也不例外。长城是历史遗存,更是现实资源,相比其他学术研究,长城的研究更应该走出书斋,与社会需求结合,走进普通民众的视野,唯其如此,长城才能真正获得新生。正如罗哲文先生指出的:“长城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方面开始起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天,长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人们更加深入、全面、科学地认识长城,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中,汲取力量,为建设富强、昌盛的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长城志》以学科建设为目标,其中所包含的学术史料、文献史料、古代舆图、长城走向示意图等均可为后人研究长城提供可信的依据,为长城学逐步成为显学提供理论基础。同时,由于长城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长城的研究也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极大关注,《中国长城志》除了保证学术的严谨与精益求精外,也非常注重可读性,力求让长城研究深入人心。而作为世界遗产,长城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奇迹,“中国符号”“民族象征”,这些名词都凸显了长城在人类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化的今天,长城的价值早已超出了一国范畴,《中国长城志》既是国内长城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最大程度反映了国际学界对于长城的研究。以史为基,回归现实,立足本土,方能走向世界。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9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