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入关之后延续了许多明朝的政策,两朝在很多制度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极为相近的制度下,明朝与清朝的统治者呈现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形象。
优柔寡断的明代宗、幼稚顽劣的明武宗、无心朝政的明熹宗与清朝宽容稳重的康熙、敏锐严肃的雍正、谨小慎微的嘉庆形成了鲜明对比。
是什么造成了明清两代皇帝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而清朝统治者即使比明朝统治者更加严于律己,却也仅仅使清朝维持了与明朝同样长的存在时间。
一、两朝的继承制度不同
1、明朝执着于立长子为储君
清朝虽然承袭了明朝的大多数制度,但本质上又有一些不同,从而导致清朝统治者相比于明朝要更为自律。清朝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约束自己,而明朝统治者能够随心所欲,对政务毫不上心,反而能够自由自在的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明武宗喜爱玩耍,明宪宗整日吃斋念念佛、不理朝政,明世宗潜心修道,几十年不理朝政。
明熹宗沉迷于木工,《明史》中记载,熹宗"好手造漆器、砚床、梳匣之属。""自操斧锯凿削, 巧匠不能及。"甚至明朝的统治者们还乐此不疲给自己封其他的头衔,却没有作为统治者该有的严肃认真的样子。
与明朝相反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待政务亲力亲为。这样的反差最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虽承明制,但始终存在不一样的地方。
明朝时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皇位,从朱元璋开始就始终无法改变这种观念,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直接跳过其他的儿子立长孙为储君,这就奠定了明朝之后的两百多年对于嫡长子继承是多么的执着。然而长子并不代表着就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
明朝数任统治者就是倚靠着作为长子的身份顺理成章的坐上皇位,但他们并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反而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荒废朝政。
所以明朝的继承制度可以说是将无能的继承者被动的推上皇位,而那些真正有雄心壮志的其他孩子如果没有像朱棣一样的勇气就会错失一展宏图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皇帝大都不理朝政,只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适合成为国家的管理者。
2、清朝挑选贤能者担任储君
清朝在这一点上就更为变通,《清史稿》中记载,努尔哈赤曾说:"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清朝的继承人选没有执拗于长子,而是选贤能者担任。
清朝的皇子们从小就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论年龄大小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统治者。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们从小就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才能在众多皇子里脱颖而出。
康熙在幼年的时候,五更就要开始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即使读书累到吐血也不罢休,可见清朝统治者的毅力。所以康熙也要求他的孩子们"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
这些皇子们不仅要饱读诗书,还要文武双全。所有皇子每年要跟随皇帝和八旗禁卫军一起木兰围场,进行狩猎和骑射的训练。这样常年养成的习惯,使清朝的统治者在登基之后也时时刻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对待政务,来之不易的皇位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因此倍加珍惜。
不同的继承人选择制度就造成了明清两朝统治者截然不同的性格。虽然明朝统治者对政务懈怠,但也使明朝与清朝同样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之久。明朝与清朝的不同绝不仅仅是继承人选择方式的不同。
二、朝堂风气差异明显
1、明朝言论自由
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形象的不同也来源于风气不同。在明朝是言论自由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保留了谏臣的职务,其成员主要是从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里任命。
朱元璋给予他们的权力不小,不论是大事小事,只要有意见就可以向统治者上报。主要作用是能够规劝统治者在正确的道路上管理国家。
不论提出的意见是对是错统治者都要和颜悦色的接受。所以明朝统治者在这些谏臣的直言不讳之下的批评变成了没有脾气的领导者。例如王守仁指责刘瑾,海瑞上奏《治安疏》骂嘉靖,丝毫不畏惧统治者会怪罪于自己。
这些谏臣都是才华横溢的读书人,由他们指出朝堂内外的问题,使统治者能够更加审视自己的不足。因此在明朝皇帝经常被骂,却又无可奈何。
所以明朝在言论宽松的环境下,大臣也不过于畏惧统治者,反而时常指出统治者身上的问题,对于统治者的描述记载就更加生动,所以明朝统治者当然就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每一任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2、清朝百官不敢言
清朝与明朝截然相反,清朝的朝堂呈现出的俨然是严肃的气氛。清朝统治者认为明朝谏臣有逾越,从而对谏臣进行了很大程度上打压。谏臣的言论自由在清朝根本不复存在,没有人敢像明朝那样直接指出统治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