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奇案,“大”字加一点,救了十几条人命

2020-08-29 19:32:20 作者: 乾隆年间奇案

昨日借刘师爷巧改状词“揭被勒镯”为“勒镯揭被”将恶霸严惩一事,来诉说我们中华汉字文化的魅力,大家无不感叹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有网友私信想要再来几个刘师爷“勒镯揭被”的小故事。各位看官莫要着急,我带着故事来了。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刘师爷只字未改,只将四字调换位置便将一罪变两罪,小惩变死刑。今日我们要说的故事来自清代陆敬安的《冷庐杂识》中的“犬门”一文,这“犬门”要比刘师爷还要精彩“一点”,到底是哪“一点”请听我慢慢道来。

主人公是曾被乾隆钦点为状元,最终成为千古笑柄的通州胡长龄之父——胡翁。州吏胡翁在接手这一盗窃案时,该案已定案,只差处决这最后一步,犯人都已经认罪伏法“纠集同伙,自大门而入,抢劫财物”。连犯人们都觉得就算大罗神仙来了脑袋也难保。

胡翁却在此时提出了异议,以“众犯因贫苦偶然作窃,并非真为巨盗”为由,替犯人向主审的官吏说起了情。“这伙犯人自从归案后,就将自己的行径一五一十的从实招来,能有此举说明他们一定不是惯犯。如果初犯,就将一众从犯统统处以斩首,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啊。”因为上级不停地催促早早结案,主审官吏只能找借口“时间太过紧迫,已经来不及更改卷宗了。”来婉言谢绝胡翁的提议。

胡翁自然知道来不及修改卷宗,只是主审官吏用来搪塞自己的借口,当即灵机一动“既然你拿卷宗来当借口,那我就用卷宗做文章”随后便请求能在卷宗上加上“一点”。胡翁将卷宗上记载的“自大门而入”加上一点后变成了“自犬门而入”主审官吏看到后也是恍然大悟,从了胡翁之意。

“大门”变“犬门”仅一点之差,意义却谬以千里。从“大门”进入的盗窃者,一定是胆大妄为且有一定经验的惯犯了;可从“犬门”进入的盗窃者与前者相比,不失为胆小如鼠。随后又了解到,这一众犯人是因饥饿所迫,只为寻找些吃食,并非为了盗取财物,主审官吏也开始动容了。清朝的官员也是随性的很,以“胆大”“胆小”为标准对犯人量刑,原本要被斩首的十几个犯人,竟然保住了自己的脑袋。

胡翁加“一点”就能力挽狂澜,看似救下了十几人的性命功德无量,实则是在徇私枉法。这加“一点”的文字游戏是不是很精彩?胡长龄与乾隆对对子时,那是张口就来,能说不是其父胡翁的基因强大?加上平时日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才有了状元胡长龄吧。

同治年间的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幼年时期的清穆宗虽已贵为天子,却与其他孩童一般调皮不爱学习,毕竟这是孩子的天性嘛。他贪玩不学习不当紧,慈禧太后对此十分之恼怒,老师们一个个也就遭了秧:“皇帝下了书房之后,问及功课,竟给我来了个一问三不知,你们这老师都是怎么当得?”老师们听罢尴尬之余也是胆战心惊。

没过几天,李鸿藻在给小皇帝上课时故意提及了“温故而知新”,并借机让同治帝默诵早年在避暑山庄的启蒙一篇《论语·为政》,当时的同治帝默诵的是滚瓜烂熟、朗朗上口。因为长时间没有温习《论语》,同治帝只记得两个字“子曰···子曰···”除了子曰将余下内容忘得是一干二净。李鸿藻老师满脸写满了失望与无奈,失望之余竟然伤心的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还不忘拿起书本向皇帝谏言。

看到老师被自己气的一直在掉泪,不知所措的小皇帝看到了刚刚学习到的“君子不器”。同治帝拿起小手,将手遮挡在君子不器“器”字下面的两个“口”字之上,抬头问道:“师傅,这句话该作何解释?”李鸿藻看到在同治帝的遮挡下变成了了“君子不哭”,也瞬间破涕为笑了。

这就是有名的“君子不哭”。随后又读“曰若稽古帝尧,曰若稽古帝舜”,调皮的同治帝把“帝”字皆读“屁”字。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可哪个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成才?李鸿藻深知自己的肩负的责任,他更希望同治帝在自己的培养下,将来能够成为扶大厦之将倾的一代明君。再怒其不争,载淳此时只是一个几岁的孩童,又怎知理解的了老师的今日泪水和良苦用心。

加一点,就拯救了十余人的性命;既是圣人之言,当然是要听的,减下两个“口”就解决了窘境。一个汉字举足轻重,一撇一捺尽是故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