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追尊景穆太子为景穆皇帝,皇妣为恭皇后;尊保母常氏为保太后。——《魏书》·卷五·帝纪第五·高宗纪
有点实力和影响力的,不是被杀就是被否决,其他人要么没名望要么没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最荒诞的一幕发生了:十三岁的拓跋濬提前亲政。
当然了,偌大的北魏帝国不可能任由一个半大孩子随意玩弄。以拓跋濬的年龄、阅历和经历,也根本不具备亲政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一位没资格担任监护人,却有资格担任拓跋濬高级助理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高允。
在写到崔浩之死的时候,我曾盛赞过高允,说他是一个“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人。我之所以会得出这种结论,不仅仅是因为高允在《国史》案的精彩表现,更是因为他在担任拓跋濬高级助理的这段时间里,完美地承担起了首辅的重任。
此时的北魏就像一个摇摇欲坠的股份制公司,在董事长缺乏足够才能的时候,各股东彼此猜忌,谁也不愿意让对方管理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天才CEO高允横空出世。
各位股东不放心彼此,甚至不放心皇帝的保姆,却都很放心高允,因为高允这个人年纪大资历老,官职却很小,权势更是无从谈起。
从公元452年到公元457年,也就是拓跋濬从十三岁到十八岁这五年间,高允一直干着执政官的工作,官职却只是一个级别很低的郎官。他从来没发展过自己的私人势力,只是老老实实地依附于皇权之上,在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夹缝中巧妙维持着帝国的正常运转。
在皇帝十八岁那一年,也就是在拓跋濬亲政五年之后,高允才真正成为北魏帝国的高级官员中书令,在此之前,根据史书记载,高允二十七年没有升过职。
初与允同征游雅等多至通官封侯,及允部下吏百数十人亦至刺史二千石,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当拓跋濬决定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时,司徒陆丽说:“高允虽然一直受到您的恩宠,但他家很贫穷。”拓跋濬说:“你以前为什么不说,现在看到我重用他,才说他家里贫穷?”高允家当时穷到什么地步呢?据说穷得只有几间草屋,连一件像样的家档都没有,厨房里一点像样的食物也找不到。
高宗怒曰:“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这件事至少透露出三个信息。
一、宫廷代表和军政要员一直不希望帝国出现一个高高在上的实权人物,高允虽然一直在权力中枢工作,但他的职务和地位都很低;
二、拓跋濬直到十八岁时,才逐渐拥有了实权,这就是他可以让高允连升数级的原因,也是他敢当面训斥重臣陆丽的原因;
三、虽然高允当时的职务和地位非常低,但其一言一行却关系着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切身利益。在这种背景下,高允以一种绝对廉洁的做法,不给任何人以借口,更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私心杂念。
历史上有一个“陈平分肉”的典故,大意是说:陈平主持分肉,大家都对自己分到的肉感到满意。陈平说:“如果有一天让我拿刀分割天下,我也会让大家都满意的。”
看典故必须懂得“以小见大”,分肉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肉有肥有瘦、有好有坏,想均匀分肉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分肉之人的地位和权力不一样,他们分到手的肉也必须不一样,否则一定会惹乱子。
一个人能像陈平那样,把分肉这项工作干得令所有人都满意,就必须洞悉人情世故,同时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魏书》·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高允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允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点。但高允就是高允,他依然保持着超凡的智慧,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身居高位之后,他依然以一种绝对超然的态度俯视着整个北魏帝国的政治生态。虽然身处北魏帝国的权力中枢,却一直游离于纷争之外。此刻的高允仿佛一个高高在上的棋手,北魏帝国的各大实权派却成为了他手中的棋子。
以前的高允虽然干着首辅的活,却拿着低级官员的薪水,他没有参与纷争的资本。可当高允拥有了参与纷争的资本之后,他依然一切如故,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权力阶梯上,在那个潜规则遍布的血腥战场上,高允一直洁身自好。
我曾把两晋南北朝的各位名臣与诸葛亮做过对比,在我看来:王猛、崔浩和陶侃都拥有与诸葛亮比肩的资格,王导和慕容恪则略差一些。而只有高允,我认为他超过了两晋南北朝的所有名臣,甚至超过了诸葛亮!
单论知名度,高允比不过上述任何一个人,主要原因还在于高允的服务对象是北魏。如果高允服务于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或者服务于南朝,他的身后评价绝对会高出几个档次。
随着拓跋濬的去世,新的权力纷争又让北魏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高允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出众的家庭背景,已经无法在这个时代继续弄潮了。
公元390年高允出生,公元487年高允去世,历仕五朝,享年九十八岁,人生没有任何污点。从盖棺定论的官方记载来看,高允自辅佐拓跋濬以来,一直拥有着极高的地位、极强的道德感召度和极大的影响力。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总喜欢自己找点来路不明的史料,以期写出和其他史书不一样的内容。但在写《高允传》的时候,他几乎完全照搬照抄了《魏书》,这个待遇是极其罕见的。而司马光也认为:在北魏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高允所获得的身后荣耀是最多的。
赠侍中、司空,赙襚甚厚;魏初以来,存亡蒙赉,皆莫及也。——《资治通鉴》·齐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