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北魏圣人:寿命近百,历仕五朝,人生没有污点

2020-08-31 20:32:05 作者: 他被称为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刚死不久,他的三子拓跋翰也死于非命;几个月后,他的六子拓跋余同样死于非命;此后不久,拓跋焘的四子拓跋谭和五子拓跋建离奇死亡;再过一段时间,他的皇后赫连氏也离奇死亡。(史料太多,引用部分。)

杀秦王翰于永巷而立余。——《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宗爱等

冬,十月,丙午朔,余夜祭东庙,爱使小黄门贾周等就弑余,而秘之,唯羽林郎中代人刘尼知之。——《资治通鉴》·宋纪八

都说拓跋焘英明神武,都说北魏政局稳定,可就在拓跋焘莫名死亡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老婆儿子全都追随他下黄泉了。

在这种背景下,太孙拓跋濬继位称帝。在他继位后不久,他的母亲恭皇后闾氏也不明不白的去世了,据说是因为“子贵母死制”,存疑。

真君元年,生高宗。世祖末年薨。——《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皇后列传

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残酷事实,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皇位是天下利益的汇集地,谁能成为皇帝,绝不是基于什么神圣的思想,而是基于血腥的政治博弈。

从表面上看,拓跋濬能成为皇帝,主要因为他是皇太孙;但实际上,拓跋濬能成为皇帝,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较弱,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认为控制他比较容易。

北魏的皇权还算强大,所以拓跋焘一系虽然受到了残酷打击,但依然可以继续高高在上。在当时,北魏宫廷和军政要员两大势力集团相互牵制的格局已基本成熟,这两大势力集团也缺乏威胁帝国的实力。

对于宫廷力量而言,他们必须依附于皇权,所以宫廷力量本身很难威胁皇权。专权太监或强势太后之所以能够凌驾于皇权之上,通常都是因为与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形成了某种默契。否则,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就可以打着尊崇皇权的旗号,控制皇帝的太监或太后打入万劫不复之中。

最初,专权太监(宗爱)和强势太后(赫连皇后)拥立拓跋余继位,就是与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形成了某种默契,因为太监与皇帝争权的格局对他们比较有利,所以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接受了宗爱制约皇帝的权力格局。但这种权力格局,随着宗爱擅杀皇帝而导致无法维持。

对于军政要员而言,他们的力量比较分散,并没有一个拥有压倒性的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打破以拓跋焘一系为中心的权力格局,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肯定就会进入弱肉强食的残酷格局。由于当时并没有一个拥有压倒性的豪门士族或军政大佬存在,所以一旦这种弱肉强食的残酷格局形成,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活多久。

基于上述原因,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达成一致,继续支持拓跋焘一系继位,继续维持之前的权力格局。

但拓跋焘大搞集权的黑历史历历在目,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担心再出现第二个拓跋焘,所以拓跋焘的儿子们先后死于非命,拓跋焘的皇后也离奇死亡,一个太监竟然可以凌驾于皇帝之上。这一切的原因都指向一个结论: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不愿意打破以拓跋焘一系为中心的权力格局,却希望拓跋焘一系能够被大幅度削弱。

魏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谁能成为北魏的新一任执政官呢?除了领衔拥立拓跋濬的重臣陆丽之外,似乎没人能担此重任。

在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蠢蠢欲动的背景下,执政官这个角色通常是费力不讨好的。因为面对众多张牙舞爪的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面对随时可能重夺大权的新皇帝,只要稍有闪失,执政官就会死于非命。

但面对权力的诱惑,总有不知死活的人跃跃欲试。于是在拓跋濬继位之后,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攫取了高位。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这两人都死于非命了。

魏以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十一月,寿乐、渴侯坐争权,并赐死。——《资治通鉴》·宋纪八

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一个事实:如果没有独步朝堂的实力,千万不要妄图控制皇帝。这不是因为皇帝本身有多了不起,而是因为皇帝是天下利益的汇集点,没有独步朝堂的实力却想控制皇帝,就一定会受到群起攻击。

拓跋濬之所以能继位,陆丽与源贺的功劳最大,但这两个人面对高官厚禄,却一再地表示谦让,根本不敢奢求那些不该获得的权力。

丽辞曰:"陛下以正统之重,承基继业,至于奉迎守顺,臣职之常,岂敢昧冒以干大典。"——《魏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八·陆俟

高宗即位,班赐百僚,谓贺曰:"朕大赍善人,卿其任意取之,勿谦退也。"贺辞,固使取之,贺唯取戎马一匹而已。——《魏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源贺

史书对于陆丽与源贺的做法报以高度赞扬,认为他们的道德高尚。而在我看来:这说明他们的智慧出众,也足够理智。如果他们不够理智,结果会怎样?看看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的下场就知道了。

从拓跋焘去世,一直到拓跋濬坐稳皇位,兰延一党、宗爱一党、赫连太后、拓跋建、拓跋谭、拓跋寿乐、长孙渴侯、杜元宝、拓跋崇、拓跋丽、闾文若和拓跋仁等一大批实权人物先后死于非命,整个北魏上层显得混乱而无序。

这对于拓跋濬是一个好消息,大家虽然都希望大幅度削弱拓跋焘一系,却并不希望拓跋濬成为某人的傀儡。

可问题就在于:当时的拓跋濬只有十三岁,还是一个孩子,根本没到亲政的年龄,谁来做皇帝的监护人,继而代替皇帝执政,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个监护人必须要能够“理阴阳,顺四时”,同时又必须虚怀若谷,不恋权,不越界。换言之,这个监护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理智,却不能是实权派。

本来,拓跋濬的生母恭皇后闾氏是一个极好的人选,但她在拓跋濬继位后不久就去世了,疑似被杀。拓跋濬的保姆成为太后,被称为保太后常氏,她虽然是北魏宫廷力量的代表人物,却一直没能走到政治舞台的最前排。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