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之谜明史专家有新解:皇帝失踪六百年,是阴谋论?

2020-09-02 03:08:23 作者: 建文帝之谜明

身为皇帝,居然下落不明,并且在此后数百年间,牵动着无数专家学者的心弦,一直以来,作为历史未解之谜,想破解者不在少数,但是这一次,600年第一谜案,并非像当时史官记载的那样,我们一起了解那一段更为真实的历史,毕竟这一发现,在权威媒体也有相关报道,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下落之谜,最具信服度的调查研究报告。

建文帝失踪故事始末

建文帝作为朱元璋最疼爱的孙子,所以一出生,也就注定这一生并不平凡的命运,但是只可惜造化弄人,虽然他得到皇位轻而易举,但是同样继承本不该在当时属于自己的皇位,反而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公元1398年,朱允炆顺利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建文,本想借此大展宏图,只可惜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本来就对皇位觊觎已久的燕王朱棣,自然是不想放弃这次机会,毕竟就如同当年的李世民一般,尽管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与皇位无缘,但是谁还没有个皇帝梦呢,只不过一不小心,梦想最终变成了现实。

朱允炆并非是一无是处,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相比较于当年的宣统皇帝登基之时,已经成熟许多了,但是比起自己那经验丰富,处事老道的叔叔朱棣而言,确实还是太小了,长兄为父,何况要比自己大一辈。

论忧患意识,朱允炆这一点做得很好,早就看破了当时朱元璋留下的弊端,所以也想削弱自己几个叔叔的势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明朝的和谐稳定,但是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也不是谁都能明白的,所以朱允炆削藩行动方针没毛病,但问题就出在他选择了最弱的藩王开始,本想杀鸡儆猴,但是擒贼先擒王,这样更有效率。

等朱允炆把除朱棣之外的藩王清理得差不多,朱棣也已经做好了足够的迎战准备,毕竟与其处于被动地位,被迫接受制裁,还不如主动出击,趁着本来整个朝廷局势动荡之时,就以保护朱允炆为幌子,开始了自己的政权夺取行动,这一招瞒天过海,玩的是出神入化,等朱允炆意识到叔叔的狼子野心,才发现自己身边已经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力量,情急之下,为了让自己不当俘虏,放火自焚,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朱棣率军顺利攻占南京之时,把寻找朱允炆下落当成首要行动目标,但是就区区皇宫之内,硬是没有发现朱允炆的影子,后来在火堆中发现几具尸骸,赶忙抱头痛哭,上演了一出叔侄情深的闹剧,既然人死不能复生,身为叔叔,只能含泪接受侄子给自己留下的皇位大礼包,简直算得上仁至义尽了。本来完美的解释但却疑点重重

历史向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所以能不能客观陈述历史事实,向来都是史官们水平高低的衡量准则,所以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也不能完全凭借当时官方资料的一面之词,毕竟朱棣在登基之后的迷惑行为,也足够证明,当时的朱允炆下落,可能另有隐情!

首先是朱棣并未给朱允炆下落证实足够的时间,公元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同年顺利完成登基工作,基本没有过多的停留,或许也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原因,一切都是那么突然,但又仿佛安排好的一样。

实际上,心思缜密的明成祖朱棣,一直在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这件事可就有点说法了,可以理解为朱棣是觉得愧对于朱允炆,所以一定要保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给朱允炆一个完美的归宿,但是同样也有人认为,无非就是朱棣猫哭耗子,假慈悲罢了,找朱允也不过就是为了避免舆论风波,以免让别人质疑他皇帝的威严,故意为之,总之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完全赞同,毕竟没有足够的证据,我们不是朱棣本尊,而且根据结果倒推原因这件事,本来就充满无限种可能。说如此之假,那么究竟真相在哪里?

其实朱棣夺取皇位确实轻而易举,但是如何能夺取皇位,并且不背上篡位夺权的罪名,才是最难办的,所以这里也就不难理解,当时朱棣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才发动这样的政变,放出这样的消息,当然关于朱允炆出海的传说也是层出不穷,毕竟一个皇帝就这样失踪,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尽管当年故宫并没有摄像头,但是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有人关注,不可能皇帝失踪了,但是身边的宫女侍卫,没有发现一点点蛛丝马迹。如果在今天,有摄像头,再对比下当时的尸骨DNA就能确定,但是问题难就难在这里,当年的条件并不允许。

根据《明史考证》,最可靠的说法就是当年的建文帝,在大臣的掩护之下,通过皇宫底下的密道,逃出了皇宫,这一点还是有许多人赞同的,至于为何,乾隆皇帝当年也在《明史.恭闵帝纪》中,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对于建文帝最终下落,用“诈云帝尸”来形容,这或许也就再次说明,建文帝当时不可能简单自焚的,毕竟都有自杀的勇气,就为什么不能再发起最后的反击呢?明清时期就对于建文帝下落就众说纷纭

不光是我们现代人对于建文帝下落好奇,其实想知道真相的吃瓜群众,向来是不论时间先后顺序的,直到马渭源先生,为我们顺利理清楚这个谜团,仿佛一切真相拨云见雾,呼之欲出。

长期以来,关于建文帝下落的问题,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之前,都只能以官方记载为准,但是全凭官方史书资料的一面之词,难免会有点不能服众,而且本来关于这件事,论调太过于统一,反而不利于让我们看到故事的全貌,所以最终结果如何,咱们还是要科学理性看待,所以与其在那里臆想猜测,还不如实事求是,从问题的根本入手,慢慢寻根溯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