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分别是“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其中的南宋官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工艺技术、独特的艺术之美和高超的制瓷技艺,以“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薄胎厚釉”之四大特色,成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宋官窑瓷器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在1989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为11厘米的南宋官窑葵瓣洗以2500万元港币成交,创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之最。
官窑是南宋朝廷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技匠,专门生产的宫廷用瓷,采用优质的原料,用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制瓷方法,工艺技术极其精湛,烧造成功率连百分之一都不到,有“片瓷千金”之说。
今天传世的南宋官窑瓷器造型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花、菱花诸式,碗足多无釉露胎,盘、洗以满釉支烧者为多见,造型多模仿古铜礼器,其中瓶类就有斛式、投壶式、贯耳式等,每种式样又有大、小之别,以小件器较为多见。
北宋时,朝廷已建有官窑烧造瓷器。南宋建都临安后,召天下最优秀制瓷高手,在杭州凤凰山一带建设官家瓷窑,命修内司负责监制宫廷用瓷,后又在乌龟山又建了一座郊坛下窑,统称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南宋朝廷自行建设的官家瓷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官窑瓷器庄重高贵,大气高雅,透露出宫廷御瓷高贵的身份。官窑瓷器紫口厚釉,釉色内蕴光润,釉面冰裂而蕴纹,只供宫廷皇室使用,表达的是宫廷文化。胎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褐色或黄色胎;另一类是黑灰或铁黑色胎。这两类胎色因烧成时胎体中着色铁离子在氧化、还原过程中所含氧化亚铁和三氧化二铁的比例不同,致使颜色上出现差别。
草木灰、瓷石、石灰石和紫金土是南宋官窑制釉的重要原料。官窑采用不同配比含量的草木灰、瓷石、石灰石和紫金土来制作釉料配方,使南宋官窑釉质玻璃相具有乳浊性能,釉质气泡大小与密度分布均匀,形成极佳的光线散射效果。
南宋官窑石灰碱釉配方中的草木灰釉料,除了本身具有的特殊化学组成外,还具有蓬松结构,在釉料中通过紫金土粘性组合成釉料,施釉过程中并不紧密结合,形成的空隙在素烧过程中被完整保存,具有极强的吸水性。经多次施釉后,可使釉层达到一定的厚度,并保持细空隙状,使烧成后的产品的外观结构看具有雾状形态,釉质产生玉质感的艺术效果。
官窑厚釉采用的釉料配方为石灰碱釉配方,施釉技艺采用层状厚釉技术,层状生釉料与石灰碱釉高温粘性,使南宋官窑厚釉在还原焰烧成中形成硅酸铁雾状玻璃体,具有玉质感艺术。
南宋官窑青瓷的最大特点是其釉色主要呈青色,浓淡不一。其釉层莹澈,釉色粉青,如脂似玉。
釉面出现开片,是瓷器在焙烧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所产生的釉层裂纹。胎釉的完美结合应当是釉面无纹片,但这很难做到。宋代官窑青瓷大部分釉面都有开片,开创了以釉面纹片为美的先河,有意识地将釉面开片作为一种天然美来装饰。
釉面开片产生的因素很复杂,主要与胎、釉配方和烧成温度有关。按开片在釉层中开裂的走向划分,南宋官窑青瓷的开片包括直开片和斜开片两类,蟹爪纹、牛毛纹、网状纹、鱼子纹属于直开片,冰裂纹和鱼鳞纹属于斜开片。
直开片的形成是在出窑后的冷却过程中,釉比胎收缩得快,冷却到一定程度时,釉的张应力超过其抗张强度时,就会产生开裂,出现又长又粗的直开片裂纹。
冰裂纹是南宋官窑青瓷上出现较多的开片,其纹理走向如同薄冰裂缝,纹片两端细如针尖,呈现出斜直、直曲、弧曲等不规则的纹路,以长纹居多。纹片隐入釉面之下,或深或浅,时隐时现,似有似无,交错分布。
南宋官窑制瓷原料采用精细的粉碎和淘洗工艺,采取沉淀陈腐技术,使原料成型工艺和施釉素烧工艺相匹配,减少胎体高温烧造过程中的气孔率,提高胎的致密性和强度,有利厚釉冰裂纹施釉工艺和烧造工艺,这些都是烧造冰裂纹必要的制作工艺和技术。
从釉层开裂的走向来看,官窑青瓷的釉面开片多以网状分布,开片纹密如织网、纵横交错,称为“网纹”。而“冰裂纹”属于斜直开片,是南宋官窑青瓷中的杰作。
南宋官窑的坯体制作工艺有拉坯法、泥条粘贴法、模合法、拼接法、模制挖掏法、刮坯法、捏塑法、泥条盘筑法等等,既有单独成型,也有根据器型要求结合成型,是我国传统手工制瓷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一些简单的器型,工匠们先做好器型外壳,外壳做好后凉坯,再用挖掏法制做器型内部;对复杂的器型,先用泥条或泥片在陶框模内粘贴和塑型,当贴塑泥条使器型内壁达到一定的厚度和高度要求时,制成粗坯,随后连陶框模和泥外壳合在一起进行凉坯,使坯体达到一定的硬性,去掉陶框模,将坯体进行粘贴合并成型,再次进行凉坯,使粗坯体达到一定的硬度后,就可以掏修内坯和外坯,最后形成完整的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