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在甘肃简牍博物馆里的汉简珍品

2020-09-03 13:23:05 作者: 保存在甘肃简

简网编绳照(居延汉简)

编联契口放大照(简正)

(简背)

居延新简

“居延新简”相对于1930年出土的“居延汉简”而言,主要包括1973-1974年在汉代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和甲渠塞第四隧两个地点出土的汉简,共8206枚(其中甲渠候官7944枚,第四隧262枚)。甲渠候官遗址,俗称破城子,位置在北纬41°47’34”,东经100°56’54”。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贝格曼在此地发掘汉简4422枚,将此地标为A8。第四隧位于甲渠候官遗址南面5公里处,北纬41°45’4”,东经100°55’26”。当年贝格曼将此地标为P1,蒙古语称为保都格。居延新简是第一次科学发掘的产物,简牍形制品类齐全,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出土了完整和基本完整的册书70余个,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纪年简最早为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最晚为东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前后跨越近200年之久,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文化和政治社会最重要的材料。

从出土的西北汉简可知,简册在编联时一般会在每枚简左右两边的编绳处刻一个三角形小契口,以避免简牍脱落。这是简牍时代的典册制作制度,好比今天图书装订需要上胶锁线一样。都是为了保证书籍的质量。

《居延新简·河平元年九月不侵守候长士吏猛上言衣严事》简册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简册现存木牍两枚,编号为EPT59:1-2号。其中1号木牍形制完整,牍长23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2号木牍上部残断,文字有缺失。牍长20厘米,宽2.6厘米,厚0.4厘米。两牍均为松木。两道编绳,木牍编绳处左右两边均有契口,从两牍文字书写留空可知简册为先编后写,编绳已不存。现存字165个,标准隶书,字迹清晰。该简册是不侵部的守候长孙猛给甲渠候官的上报书。记载衣严初除为不侵候史之后未配备追逐器物,自到塞尉处领取器物却未按期归返的事情。木牍内容为研究汉代边塞戍卒的防御器备和日常管理提供了具体材料。

《河平元年九月不侵守候长士吏猛上言衣严事》简册仅保存下来两枚,其中一枚上半部分残断文字有缺失。该简册是甲渠候官管辖下不侵部的守候长(注:本职为士吏)孙猛的上报文书。时间是河平元年九月戊戌朔丙辰,即公元前28年11月3日。河平是汉成帝刘骜的年号。因为该简册有缺佚,且此二简是否属于顺序相联,亦不可知。这里仅就两枚简牍上一些可明确的简文试加解读。

该上报文书涉及的主要信息是:

衣严是张掖郡居延县鸣沙里人,三十岁。今年八月癸酉担任不侵部候史一职,其主要职责是巡视天田,察看有无偷越塞防线的人马足迹。衣严因为刚任命,没有用于追捕逃亡者的追逐器具。所以衣严就亲自跑到塞尉骏的住所,告诉骏他没有追逐器物。于是骏就派遣衣严“往来毋过”(注:含义不明)……戊申日天快黑时(注:日且入时)衣严才回到他的田舍。衣严的家在居延县东城外,回到家后衣严就风寒感冒。当天晚上衣严就写了病假书,让他的兄弟衣赦将病书交付给覆胡亭的某名戍卒。(己酉有……追逐器物,盡壬子積六日)。当天(注:具体哪天不知道)黄昏时,衣严才带着绛红单衣、甲带、旁橐、刺馬刀四件追逐器物到达不侵部所。之前约定衣严应该一日之内即当返归。

汉纸本地图

1986年出土于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纸本地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出土原始编号86TBFM5:5。该地图出土时位于墓主胸部近肩处,由于与泥土粘连,出土时已残破成碎块。地图纸质薄而软,刚出土时呈浅黄色,干燥后黄色稍褪,纸面有黑色斑点(霉菌)。纸地图纸面平整,较光滑,用细黑线绘制山川、河流、道路等地形,绘法接近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墨绘地图。纸质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鉴定化验,为麻类植物纤维纸。与西汉早期的灞桥纸比,天水放马滩纸年代较早,但纤维分散及分布比灞桥纸要好,是可用于书写的早期麻纸。相关著录可参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水放马滩秦简》一书。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肖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