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西戎的秦穆公,因死后117人殉葬为人诟病,苏轼说了公道话

2020-09-03 18:27:39 作者: 称霸西戎的秦

等到他们第三次攻打晋国的时候,就取得了胜利,取王官及鄗地,但总起来说,这三次东进,秦国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尤其是肴之战,秦军几乎全军覆没,三位将领被俘,这让秦穆公深刻认识到,晋国树大根深,不是现在的秦国能够撼动的。

至此,秦穆公转而向西扩张,他得到了熟悉犬戎的由余的帮助,在与犬戎的征战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益国十二”,拓地千里,称霸西戎,连周天子都赐下金鼓承认秦穆公“攘夷”的功绩。

秦穆公在西部的努力让秦国的西部安稳了下来,解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此后的秦国可以一心一意东进。然后让人失望的是,秦穆公去世后的整个春秋时期,秦国都未能在中原争霸中占得一席之地,反而是晋楚之间争霸不断。

归根结底,秦穆公去世之后,秦国无能君贤臣,从而陷入百年衰落期。一直到战国时期才强势崛起。这是秦穆公没有想到的,然而这样的结果似乎和秦穆公也脱不了干系。

至少就人才来说,秦穆公去世之后,带走了大量的人才。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史记》记载:“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这件事引起了秦人的极大不满,秦国本来就缺少人才,秦穆公这一死,殉葬的就有177人,其中不乏能臣猛将,其中奄息、仲行、针虎三人更是秦国的良臣,这些人都殉了葬,一下子掏空了秦国,怎么不让人愤怒。

也因此,秦人写了一首诗谴责秦穆公,即《诗经·黄鸟》,这里贴一段出来:“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殉葬在当时其实也并不是秦穆公的发明,实际上,殉葬一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东周时期殉葬也很普遍,就记载的以及现在墓葬发掘情况来看,东周时期的大部分诸侯国都存在殉葬的情况。

所谓“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但秦穆公这次的殉葬人数确实是相当多的,而且不乏秦国的能臣良将,这让当时的人们很愤怒,也因此,纵然秦穆公宽厚、贤明、强悍,为秦国的发展立下了大功,也因为殉葬一事为人所诟病。

不过后世也有人认为,殉葬其实是坟情况的,有的是被逼着陪葬,有的是自愿赴死陪葬。

东汉时期的应邵认为奄息、仲行、针虎三人是自愿赴死陪葬的,秦穆公生前宴请臣子,曾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所以他死后,很多臣子追随他而去,这并不是秦穆公能控制的,只能说秦穆公太贤明,感动了很多臣子,以至于死后,纷纷为他殉葬。

宋朝时期的苏轼就很认同这个观点,他为此写了一首词说明这件事,其中有一句是:“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这算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秦穆公是一位贤能的国君,他是希望秦国强大起来,最终东进称霸,他自己未竟的事业,希望子孙能够实现,他怎么会愿意让秦国的人才都为他殉葬呢?

纵然是要殉葬,他也只会选择一些后宫的妃子、宫中的奴仆等,断不会把秦国的人才都带走。在这件事上,正如苏轼所说:“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秦穆公去世后,究竟有多少人是被动殉葬,又有多少人是主动赴死,我们不得而知,但秦穆公确实是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大功,他拓地千里,称霸西戎,更是被后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是春秋时期最为贤明的国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