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著名的赵国缪贤,在宦者令期间就推荐了著名的名臣蔺相如。宦者令这一官职,职责是管理所有宫廷宦官,其中不仅包括了负责后宫的寺人,也管理宫廷出入、奏章传递,可以说既是近臣也是重臣。但缪贤并不是阉人。值得一提的是,秦朝著名权宦赵高,也曾担任过宦者令这一官职。
汉朝初立时,部分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宫中设立了“中常侍”等宦者官职,但仍旧以士人充任。东汉初立时,或许是为了抑制日益庞大的士族力量,规定
“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而光武帝之子、汉明帝刘庄,更是开始扩大“阉宦”的规模,确保了其数量。
而整个东汉朝,由于常常有幼主即位、女主临朝的情况出现,由于太后与外臣结交来往不便,更是不得不倚重宦官来处理朝政、来往外臣,宦官也由此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与士族集团有了天然的冲突,甚至在一次次对抗外朝的权臣和叛乱中,有了裂土封侯的特权。
到东汉末年,宦官与士族集团的利益冲突到了几乎不可化解的程度,宦官十常侍杀死大将军何进后,士族带兵进宫、尽诛宦官,仅仅留下了地位极低的少数小宦官,仍旧负责宫廷后宫内务。而到了王允之时,更是将宫内所有宦官扫地出门、完全由士人管理宫廷。
在短暂的曹魏和西晋时期,宦官都未能有太大的作为。而在漫长的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世家力量越发壮大、皇权持续衰弱,长期的动乱和短暂的割据都决定了一个政权难以豢养庞大而强有力的宦官集团。
在此期间,虽然“墙头变换大王旗”,但长期为官的本地家族却稳稳不变,因此也出现了“官宦之家”这样的称呼,指的就是世家豪族。
唐朝初年,世家力量可谓是达到顶峰,但很快也就走向了下坡路,随着唐朝衰落、五代十国的到来,世家力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以至于宋朝以后、再无世家,教育的相对普及和科举的兴盛使得“官宦”的标准也大大降低。《大宋宣和遗事》中,便称李师师
“这佳人非为官宦,亦是富豪之家。”
宋词人冯时行也在诗中感慨
“官宦误人多”
,
可见此时的“官宦”已经脱离“官宦世家”的限制,而转向了小家庭、个人式的“官员”之意。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太监”一词从对高级宦官的称呼、逐渐转变成对所有宦官的统称,宦官势力也一如既往的依附皇权、成为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从“宦”与“官”的区别,到“宦官”与“官宦”的斗争,无不是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发展、因皇权的强弱而变化的。两词不过是毫厘之差,意思却相差千里,“宦”与“官”从来纠缠不清的证明。
作者:
杨端和
校正/编辑:
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后汉书?宦者列传》 范晔
【2】《龠山堂别集?中官考十》 王世贞
【3】《大宋宣和遗事》 佚名
【4】《说文解字》 许慎
【5】《甲骨文说文解字》阳生 河南人民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