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出自明代戏剧《三祝计》。
北宋四帝仁宗年间,相国吕夷简、谏议大夫夏竦、御史大夫韩渎等人结党营私,将主张改革的范仲淹视为生死仇敌,密谋将他除掉,他们设计让范仲淹任征讨军统帅,让他带兵去平定李元昊的叛乱,企图借西夏人之手杀害范仲淹,戏中夏竦向相国吕夷简献祭时说: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即如何?
此后借刀杀人,作为一个计名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和通俗兵书之中。
《三十六计》作者认为,这一曲戏反映了古代常见的一种谋略,便直接引用戏中的关键字眼“借刀杀人”作为第3计的名称。
借刀杀人有2大特征:借他人的力量,损敌而利己。当敌人的真实情况一经暴露,而友军的态度还不明朗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友军去和敌人拼杀,而不必自己出力,以求保存实力。
第2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等英法决策者实施的绥靖政策,就是典型的借刀杀人。
一战结束之后,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就是苏维埃俄国。无论从社会制度还是意识形态,都和欧洲其他国家相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最根本的分歧点在所有制的归属上。社会主义是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人民所有制,而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制。所以苏联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成为资本家的掘墓人,而西方发达国家恰恰是资本家掌握的政权,你要当我的掘墓人,我能束手就擒吗?我当然恨你,视你为头号敌人。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不同殖民帝国,却在对抗苏联的问题上达成了惊人的统一。
从1918年初到1922年,英、法、美、日等国先后对苏联进行了4次严重的武装干涉,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然而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遭到苏联人民的坚决反抗,干涉者失败了。
1936年,第1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和意大利重新恢复了国力,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支配和鼓动下,两国再次重温称霸世界的美梦,其主要的攻击目标之一便是苏联。1937年德意日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正式以条约的形式确认苏联是他们的主要敌人。
此时德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英法的恐慌,张伯伦和达拉第深知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就在东欧,包括苏联。他们推出了绥靖政策,牺牲东欧国家的一些利益,然后换取德国和自己的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将德国这盆水泼到苏联身上,而达到借刀杀人,从中渔利的目的,借刀杀人的精髓就在于从中渔利。
1938年4月,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按照慕尼黑协定的规定,捷克将苏台德地区以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其余领土由英法德意保证不再受侵犯。在德国的军事威胁和英法的压力下,捷克政府被迫接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苛刻条件。同年10月至11月,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区,进而又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于1939年3月,背信弃义地占领了捷克全部领土,并在同年9月进攻波兰,从而为以后进攻苏联打开了道路。
张伯伦、达拉第想借刀杀人,确实在短时间内让德国的矛头指向了东欧和苏联,无暇顾及英法。但是希特勒借势造势,顺水推舟。借助英法的力量,先把波兰给搞定。但是接下来英法想让希特勒打苏联门儿都没有,德国回过头来就打法国。所以达拉第和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企图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实际上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939年9月,德国攻入法国本土。次年6月,法国宣布向德国投降,与此同时英国也被迫撤出西欧大陆。以后德国又加紧侵略东欧及南欧各国,意大利也乘机夺取了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张伯伦、达拉第原是想借刀杀人,谁知却使自己深陷战争泥潭而无法脱身,这就是他们绥靖政策的可耻结局。
皇太极继位之后,设计让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就是有名的借刀杀人的妙计。
17世纪初,明王朝已经是江河日下,千疮百孔,东北的女真后裔满族兴起。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利用女真部落的反明情绪起兵。
1619年,努尔哈赤于萨尔浒大败明军,此后席卷辽东。当时努尔哈赤父子攻下沈阳之后,横扫辽河平原,气焰正盛。
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明朝在关外的主要据点——宁远城。
当时宁远城内只有一个中级官员袁崇焕和万余军士,努尔哈赤的后金军具有13倍的优势,他认为一个小城不在话下,但是没想到守宁远的袁崇焕不但意志坚定,而且当时他还掌握着从荷兰引进的红衣大炮。
在坚守城池的时候,袁崇焕一方面鼓励居民坚守不退,另一方面用红衣大炮,向后金阵营密集的地方开炮,使后金一下子死伤数百人,军心动摇。之后他率军出城攻击,把后金军打退了几十里。据记载,努尔哈赤在这次作战中被炮火击伤,回到沈阳之后不久就死了。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四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第2年又率军攻打宁远,但是这次仍被擢升为蓟辽总督的袁崇焕击退。
眼见宁远难以攻下,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袁崇焕守卫的宁远、山海关等地,绕道蒙古越长城,长驱而入北京城下。袁崇焕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以饥疲之兵连续取得两次胜利,皇太极再败。
此时皇太极已经把袁崇焕视为头号劲敌,千方百计要除掉他,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的计谋。皇太极首先写了两封同袁崇焕秘密议和的所谓“密信”,故意遗失在明朝军队经常出没的道路上,在信中他以自己的口气约谈袁崇焕,同他谈判议和,这个信后来果然被明朝军队捡到了传回京城。当时京城里有些官员对袁崇焕早有过节,再加上京城受到皇太极率兵的威胁,很多人非常恼火,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袁崇焕身上,认为是袁崇焕引来的敌人,想结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