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说,刘邦即便是为了逃命而放弃孩子,这也需要深入讨论。“为天下者不顾家”,大约是古人的普遍认识。正因为刘邦活着,刘邦的家人才有人质价值,才都保住了性命,后来由于双方和解,都被释放了。设想一下,假如刘邦被俘,刘邦的孩子是否能保住性命呢?这就不好说了。在广武山楚汉对峙之时,项羽威胁要烹了刘邦的父亲。刘邦笑嘻嘻地说:我爸即你爸,你要烹了我爸,别独自吃了,记得分我一杯羹!残忍的项羽还是忍住了没有动手。这不仅是因为项伯在旁劝说“为天下者不顾家”,而且也因为刘、项之争不是私怨,而是争夺天下的大事!
刘邦理性务实,处理家国问题态度冷酷,而在处理功臣问题上,更是如此。韩信功高盖世,刘邦之所以有天下,军事上大抵皆韩信之功。可是韩信在楚王的位置上也就一年左右,刘邦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降为淮阴侯。从此韩信因为“失职怏怏”,满肚子牢骚,五年之后,因为涉嫌谋反被吕后杀掉。刘邦是现实主义者,兵不如楚军,将不如楚王,韩信的楚国成为大汉江山的安全隐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把韩信主政的藩国撤掉,改封为侯,刘邦心里才踏实。司马光认为,高祖确实有负于韩信,但是,韩信也是咎由自取。
理性务实地处理功臣的恩怨,在雍齿和季布兄弟身上看得更清楚。
雍齿曾经随刘邦起兵,为刘邦留守丰邑(今江苏丰县),却投降了魏国的周巿,刘邦攻打不下,搞得很难堪。后来雍齿又辗转归附了刘邦,由于立功很多,刘邦虽一直怀恨在心,却没有动手。张良告诉刘邦,陛下依靠这些将领得天下,诸将人人争功,却担心不仅得不到分封,反而会因为往日的过失遭到清算。张良建议,要想稳住各位有功将领的心,就要封一个你最恨的人为侯,这样大家才放心。于是,刘邦选择了雍齿,择日举行宴会,封雍齿为什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户,果然稳定了人心。
季布的情况也是这样。季布是项羽手下著名的猛将,多次追击汉军,窘困汉王。刘邦称帝后,悬赏千金缉拿季布。季布隐姓埋名,髡发毁容,藏匿民间为奴。有人告诉刘邦,说季布是能人啊,逼急了南走越,北走胡,岂不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吗?不错,季布是项羽的大将,但楚汉相争,为项王出力的人还少吗?能够抓捕杀净吗?应该赦免季布。刘邦采纳了这个意见,请出季布,任命为郎中。汉文帝时,季布官至河东郡守。
季布的同母弟丁公,本名丁固,也是项羽的部将,但命运却与季布迥异。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败,丁公追击刘邦,形势危急。刘邦说,两贤狭路相逢,何必逼迫太甚。丁公乃放了刘邦一马。及至刘邦登基,丁公想来邀赏。刘邦却说,丁公为项羽将,不忠,有私心,项王之所以失天下,就是有丁公这种人。刘邦把丁公捆绑在军中作为反面教材巡回批判,最后把他杀了。司马光作“臣光曰”,对此大加赞赏,不仅不说刘邦刻薄寡恩,反而称赞他能“断以大义”,“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这是从巩固政权的高度看问题,不为儿女恩怨所左右。
总之,与项羽的“沽名钓誉”相比,刘邦既注意维护自己宽大长者的“仁者”形象,又务实、理性地处理当下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作为一个开国的统治者,刘邦确实高人一筹,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至于嬉皮笑脸的形象,那不过是体现刘氏领导艺术的外衣而已。
◎本文摘自《资治通鉴启示录》(张国刚著),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