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大众的观念里,写了《道德经》的老子是周代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至于更多的信息,没有人能说得清。就连一向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也是“或曰”有人说他如何如何,并推测他大概活了160岁。
其他有关老子的史料,跟他有关的有三个人,并且说另外两个都有可能是老子的别号。如此一来,老子就不只活了160岁,而是349-351岁之间。
01 老子根本不姓“老”?
关于老子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史记》中说他姓李名耳,楚国人。这就无法说明“老子”这个称呼是从哪儿来的。因为我们知道古代人在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是一个尊称,比如孔子、孟子,庄子。孔子姓孔名丘,孟子姓孟名轲,庄子姓庄名周。
既然老子姓李,那应该叫“李子”才对,为什么是“老子”?最有可能的是,古代有姓和氏之分,来自远古的氏族社会,最初的姓就来自于部落名,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部落出现了“分家”现象,为了相互间进行区分,就又取了“氏”。所以,姓和氏是两回事,姓要更加久远,氏是后来才有的。
说老子姓李,应该也没有错,不过忘了一个氏,也就是后来出现的最新的“氏”。老子能被人尊称为“老子”,又不姓老,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氏”是“老”。
名字弄清楚了,那么老子的160岁,甚至是300多岁是咋回事呢?
这其实跟历史上的三个人有关,他们都是古代有名的思想家,而且应该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后世人无法区分他们到底是谁写的《道德经》,谁见的孔子,又是谁收了关伊尹做弟子,而他们三个人的学说又非常相似,都是阴阳之说,所以就干脆把三个人的事儿当成是一个人干的。
02 三个“老子”
第一个被当成老子的人叫做“伯阳甫”或者“伯阳父”,他是周宣王和周幽王两代君王的太史,目睹周王室礼崩乐坏走向衰落的现实,认为周朝的灭亡是天命所归,被认为是有一个能够未卜先知的智者。
我们都知道周宣王死于公元前783年,周幽王生卒年为前795年-前771年。而历史上还有一个人被当作是老子,他就是老莱子,死于公元前432年,我们按照最短的时间推算,假设伯阳甫在周宣王朝只做了一年官,伯阳甫、老莱子和老子是一个人,老子的寿命最短也要349年,如果他是在周宣王最后一年正月为官,而老莱子死于当年的腊月,那么他就至少活了351年。
但是理想和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活351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可以断定伯阳甫、老子、老莱子乃是三个人,不是一个人。
不仅生卒年月不详,老子籍贯也是个谜。司马迁说他是楚国人,但是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乃是蛮荒之地,不要说是出一个老子那样博览群书的人,即便是找一个识字的都费劲。
《后汉书》认为老子是陈国人,陈国是“远舜之封国”也就是尧帝舜帝的后裔,他们都是极有渊源的家族,家学丰厚也不是什么大事。由此推论,老子有可能是陈国人。
但是根据《庄子》所说,老子死于秦地,他的妻子亲朋都在秦地,也说就是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周朝的国都正好在陕西西安境内,所以老子也很有可能是关中人,或者说是秦人。
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悬案,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根据史料拼凑,证明哪种说法概率更大一些。
03 孔子见没见过老子?
我们都知道,《论语》中有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回来之后跟弟子们直称“神人”,说他就像神龙一样,见首不见尾,深不见底,不知道他有多少智慧多大能耐。
根据现在学者的考证,孔子的生卒年月大概在公元前551年9月——公元前 479年4月。也就是说,他与老莱子(前599年一前479年)是同时代人,老莱子比他大八九岁,两人死于同一年。所以,老子见到的很可能是老莱子,而不是写《道德经》的那个老子。
因为如果老子和老莱子、孔子都是同时代人,那么伯阳甫、老子、老莱子三个人生卒年前后跨度349年,怎么分都不可能。也就是说伯阳甫和老子、老莱子他们仨基本不可能在同时代,而且中间有断代。
那么写《道德经》的到底是谁呢?现在唯一能对上的是两条信息,跟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关伊尹。一条是老子出关时,被他拦了下来,于是才有了《道德经》这本书。
另外一条,是《庄子》中记载的关伊尹和老子对于道家学说的同一种理念有相同的理解。《庄子·天下篇》:“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可见,老子不但因为他写了《道德经》最终还收他为徒,两人一起出关,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