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皇权社会对于中国古代皇帝生平的评定

2020-09-07 13:26:19 作者: 谥号:皇权社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种价值评定。谥号包括“谥”和“号”,它的主体是谥。谥就是用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表示对死者一生的总结性评价。谥号主要是用于帝王、后妃和重要的大臣。

关于谥法的起源,自古至今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有皇帝制谥和周公制谥之顺,多数人都同意后者。周朝人尊天敬祖,按照尊尊亲亲的原则,在隆重的祭祀祖先时,为尊者、亲者、贤者讳,称扬其德而另起美称,称其为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谥法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范围扩大到了一般的诸侯、卿大夫、贵夫人;其次是本身内容得到了发展,强调美恶之分,而不是单纯的弘扬他的美德,因此这个时候的评谥一般比较符合事实。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为了维护皇帝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也就是说不可以“子议父,臣议君”,秦始皇废除谥号,以毫无评价色彩的数序计算世代。

到了汉朝,虽然恢复谥法,但是在皇权专制制度下,帝王的至尊形象也是不可损害的。并且随着儒家孝道的提倡和维护君王统治的连贯性,汉代的各位皇帝对于祖先是极为推崇的,谥号成了“尊名”的工具。

唐代以后,随着封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对于帝王的崇拜也加强了,帝王的谥号也越来越长,不再像以往那样有严格的字义规定。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字数,唐朝皇帝的谥号最终基本上是五个字或者七个字,比如说唐太宗的谥号刚开始是文皇帝,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代是十六个字,明朝皇帝的谥号以十七个字为准,清代则加到了二十四个字。随着各个朝代帝王的谥号越来越整齐划一,并在内容上加以对比排列,越到封建社会后期越呈现僵化的趋势。

谥号分为恶谥与美谥,二者在重视青史留名的古代帝王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然谥号基本上是以美谥为主的,因为恶谥使得帝王们耿耿于怀,随着专制王权的加强,恶谥之说渐渐的就不流行了。到了唐代以后,即使是亡国之君和遭到废黜的君主,对于他们也是用表示比较表达慈悯之情的中性谥号,而不是用恶谥。在整个历史上,拥有恶谥的君主只是极少数,一旦成为帝王,就被“天子”的光辉所笼罩。

谥号是政治观念中继体嗣统的体现,并且由此而形成一个连绵不断的君主系统。这个系统没有朝代之分、敌我之别,新的朝代总是给前代的亡国之君以谥号,并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越是失去了谥法初期的原则和是非观念,亡国、昏暴的君主也大多冠以美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