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尽屈辱逆袭翻身成强秦名相,心胸狭窄的背后真相

2020-09-07 19:34:00 作者: 受尽屈辱逆袭

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砥砺前行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冶、外交关系等层面极有成就的思想家、谋略家。

他富有谋定后动,可以委曲求全,明确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最终成为大事儿。可是,他也因小肚鸡肠得到了太史公“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评价。

范雎是生在风云际会的战国时代的一个特殊人物。

那么,范雎到底是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呢?

范雎,祁姓,范氏,名雎。战国时魏人,知名思想家、国防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依次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劲和统一天下起了重特大功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谢充分肯定范雎对秦国的成就和奉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然而范雎出身低微,年轻时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想报效祖国魏国,但是颇不得志,只得在中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

一次,范雎跟从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发现范雎器宇轩昂、谈吐不凡,于是为了挽留范雎在齐国做官,就送了范雎许多金银珠宝、良田美玉。被范雎委婉地谢绝了。

可是范雎的大出风头,得罪了一个人——须贾。他本是这次出使的“主角”,范雎无非是他的一个助手、一个“配角”而已,然而在朝堂上,齐襄王视须贾如不见,只是和范雎聊得热火朝天。

而且,须贾也没得到齐襄王赏赐的礼物。这样一来,心胸狭窄、贪财好利的须贾在面子和财富上都有损失,他就对范雎怀恨在心。

于是,须贾在回国后在魏国相国魏齐面前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地诬告范雎通敌卖国。魏齐听后勃然大怒,便命人对范雎严刑拷打。

范雎本来没有通敌卖国,哪里能招出什么,结果他被打得遍体鳞伤:肋骨被打断,门牙被打掉,皮肉上的伤痕更是数不胜数。由于流血过多,范雎昏死过去了。

范雎被扔进肮脏的厕所中呆了一夜,后来苏醒过来,他请求看管他的小卒要是救他回家,就用全部的钱财感谢小卒。

小卒贪念起,因此禀告魏齐,范雎已死,遗体留到洗手间招来成千上万蚊虫,十分麻烦。恰好此时魏齐正在进餐,听了小卒的话感到十分恶心,于是就摆摆手让小卒自己处理了。

范雎九死一生,被最好的朋友郑安平藏了起來,更名“张禄”。之后,秦国特使王稽来魏国暗查优秀人才,郑安平强烈推荐了张禄。王稽发觉张禄真是高人,因此把他送到秦国。

来到秦国后,张禄凭着自身绝美的才气和出色的演讲口才钦佩了秦王,而且参倒势力仙逆的穰侯魏冉,走上了宰相的王座。可是他沒有曝露真实身份,六国都不清楚张禄便是范雎。

范雎在秦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商鞅变法的政治基础上,大力发展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项,使秦国国富民强、兵强马壮,成为战国七雄之中最有实力的国家之一。

当范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之时,他又想起了自己当年在魏国受辱的事,于是他建议秦王伐魏。秦王对这位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宰相言听计从,便同意了。

魏王得知秦王要伐魏的消息后,十分害怕,他派人多方打听得知秦国宰相张禄(范雎)是魏国人,于是派须贾出使秦国,希望结交张禄,请他罢兵。

可当须贾得知张禄就是范雎,范雎就是张禄时吓得魂飞魄散,知道自己必不能生还魏国了!

范雎历数其罪,又在六国使者面前让两个武士像喂马一样给须贾喂马料,大大地羞辱了须贾一番。然后告诉他:让魏王把魏齐的头送来,只有这样两国才能修好,否则,非灭了魏国不可!

须贾回报魏王,魏齐是魏安釐王的叔叔,魏王不忍下手,正当犹豫不决之时,魏齐获得报,当晚逃跑,藏在赵国平原君家中。

秦王得知魏齐逃跑,为了更好地给范雎复仇,就以招平原君坐客之名扣押了他,随后令人通告赵国拿出魏齐人头,如若不然,就需要将平原君的人头送到赵国。

魏齐见范雎拥有秦国这样的势力,自己逃到天涯海角也是枉然,无奈之下就拔剑自杀了。

赵国因此把魏齐人头送到秦国,秦国放回了平原君。

范雎在得势后,对自身的救命恩人——郑安平、王稽都加倍照顾。也为了自己的仇恨而耿耿于怀,不报仇不罢休!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认为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后人也就认为范雎是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

可是,也有许多人为范雎鸣不平。太史公对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评语未必正确。

前半句“一饭之德必偿”本无异议,也是对范雎的表扬,真君子,就应该时时存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这个道理。

而后半句“睚眦之怨必报”用在和魏齐等人有深仇大恨的范雎身上,似乎就有些不妥。

范雎和魏齐等人的恩怨虽不是像杀父杀母、淫妻灭子那样的仇恨,但魏齐对范雎身体上的严刑拷打、心灵上的百般侮辱不可谓不深。这和睚眦之怨(瞪了一眼)的仇怨有着天壤之别。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范雎和魏齐等人有这样的仇恨,忍辱负重、隐姓埋名,最终报了仇,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怎么能说范雎是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