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莆籍第一高官,二百多年前的总督府,气势依旧

2020-09-08 03:06:45 作者: 他是清代莆籍

署理二年陕甘总督的林扬祖,在朝廷中或没有靠山与人脉,被一句“年老力疲,难膺方面”,以原品级、正二品致仕。身在陕甘的封疆大吏,尚不知朝廷中那一场眼花缭乱的宫廷事变,林扬祖却走到了仕途的尽头。那年他只有六十二岁,正是一个朝廷命官年富力强、如日中天的政治年龄。4

史料上有不同的版本在说述着林扬祖离职致仕的原因,在广为传说的是,新任陕甘总督乐斌对林扬祖十分不满,考绩时说他“年老力疲,难膺方面”。因是,以原品休致归里。

清朝廷对一个布政使、署理陕甘总督、正二品的高官使用,会听取同样是正二品的新任总督的一面之词?那你也太不了解朝廷、皇帝把控朝局的能力,一个四五品知府的任命都要吏部严格考核,还有参考每年的履职报告、年老情况,因此,关于林扬祖因新任总督的几句评语而黯然去职,是不可取的。

林扬祖的回家之路是孤独和悲凉的,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能臣干吏,在当打之年致仕回乡,那是无比辛酸的。一些史料上,关于林扬祖居官清廉,一贫如洗,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最后向山西汇局贷款,抵家后变卖衣服偿还。那纯粹也是胡说八道。一个二品高官,致仕后可以领到一笔巨额的养廉金,足以让他过上体面而又不失身份的生活。林扬祖的痛苦不是没有盘缠,而是官场上的失意、政治上的输赢。

从三十岁中进士入仕途,当了二十二年京官,又以正四品的道台开始外放,当了十年的高官,最终以正二品的署理陕甘总督致仕,林扬祖的人生堪称完美,应该没有什么遗憾。无论官多大总有退休的一天,尽管这一天可能早一点来到。

府第内的天井

清同治元年(1862年),林扬祖终于回到罗弄里那座两进七厢房的官宅里,但林扬祖却不会闲着,但又拾起书本,教书育人,因为二十年前,他乞休回家,终养祖母之时,身体力行,重建了擢英书院,一边为祖母养老送终,一边为莆田后学们打造一所书声朗朗的书院。此次致仕回家,林扬祖第一时间出任擢英书院山长,他点燃心中的那盏文化之灯,继续照亮孩子们的明天之路。

在居家二十二年时间里,林扬祖一直在书院这种平台上授业释疑,教课育人。他在尽一个士子的热心,尽一份赤子的忠心。郡立兴安书院是他呆了十来年的书院,或许当时城里人经常会看见一个清瘦的先生从庙前巷走出,沿着小西湖边的石磴,慢慢地穿过北门街,走到兴安书院,开始日复一日的授课。

林先生还去了仙游金石书院、厦门玉屏书院出任过山长,教书育人。先生或把余生所有的时间留给书院,留给教书这一个职业。5

在一代国师、光禄大夫、工部尚书、状元及第的翁同龢笔下,林扬祖致仕的原因或许最为温暖,在这一段文字中,林扬祖既体面且又暖人地回归故里。

“同治壬戍(同治元年,1862年),蒙圣恩赐回籍,侍养翁太恭人,课儿孙读,抚曾(曾孙)元(玄孙)以自娱,居家二十年,间与当途往来,绝不语一私事。光绪戌寅,五代同堂,蒙恩赏银缎建坊匾,岵瞻之福寿盖世所罕有,即文章经济,史册能几人哉。”

光绪戌寅年(1878年),林扬祖五代同堂,“蒙恩赏银缎建坊匾”,林扬祖致仕十六年了,光绪皇帝及朝廷并没有忘记这个咸丰年间的能臣忠臣,特恩赐敕建牌坊旌表节孝,这是莫大的哀荣,也是清后期莆田唯一一座由朝廷恩赐敕建的牌坊。

林扬祖:德配一,诰封一品夫人陈氏;侧室三人,一诰封太宜人吴氏,二黄氏、三陈氏。林扬祖的母亲翁氏也诰封为太恭人。林扬祖生子七个,长寿熙,优贡生,官陕西潼关抚民同知,正五品,在左宗棠帐下为大清江山的安定立下了战功。次子寿勋,附贡生,试用训导。三子寿煦,于咸丰五年(1855年)中福建乡试刘懿璜榜举人,官内阁中书,从七品。四子,寿照,荫补户部候补主事。六寿杰,七寿鲁。林扬祖生二女,长女适婚配试用训导翁济勋,次女适婚配浙江候补同知卢应昌。林扬祖的母亲、妻妾的受皇恩诰封,儿女们也不甘落后,纷纷在晚清官场上刷脸。

林振新前辈的后代仍住于此

林扬祖对儿女教育的重视,对书院教育的重视,对子孙们教育的重视,如出一辙。林扬祖致仕后致力于兴安书院、擢英书院的教学教育,在他孙子辈、曾孙辈产生了立杆见影的效果。林扬祖的好几个孙子学有所成,以培,附贡生,官陕西候补县丞。以增,庠生。以坤,廪贡生,盐提举衔,广东补用通判。以墉,中书科中书。以均邑庠生,以圻附贡生。以垣岁贡生,候选训导,加同知衔。

林扬祖的五个孙女均婚嫁书香门第,长孙女许配翰林院修撰王仁堪,次孙女适配候补同知陈行仁,三孙女适配国学生陈锡昌,四孙女适配业儒翁必元,五孙女适配郡庠生李澍芬。满门书香,一屋儒生,连林扬祖先生的曾孙们,或已纷纷业儒,有的已经是郡庠生。

林振新前辈的后代仍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