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莆籍第一高官,二百多年前的总督府,气势依旧

2020-09-08 03:06:45 作者: 他是清代莆籍

文:林春荣 图:木痴1

林扬祖故居正门

在莆田兴化府古城一个叫罗巷里的里弄,至今仍屹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清朝中期官宅,该宅第坐南朝北,二进七开间,中间三个天井,仍保存完好。主厝前有一个很大的庭院,庭院的院埕是用整齐的条石铺设,这在古城府第中或是独特的。令人称奇的是,庭院有两个门,分别通往东西两边的里弄,这两个石门做工考究,工匠水平挺高,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石门。

正门前精致的门当

这座规制高大、气势恢宏的官宅,是陕西布政使、署理陕甘总督、正二品,林扬祖营建的府第,具有清朝中后期非常明显的府第建筑风格,门当、户对,这些官宅府第的象征仍然与主建筑保存在一起,给予人一种府第特有的威严、气派的感觉。

林扬祖故居

在这幢林扬祖府第的背后,也是一座具有官宅特征的府第,不过从规格、建筑格局来看,属于比较低级的官宅,应该是林扬祖的祖居,创建时间有二百多年,比林扬祖府第显得古老、简朴。

林扬祖的祖父林景来,登乾隆三十九年张航榜福建乡试举人。明清举人经过吏部考核后,具有入仕的资格,或许是时间太久远了,关于林景来科甲入仕后,去过什么地方,任过什么公职,已无从考析。但从这座古老的府第中,已经可以考证出举人林景来些许的官迹。

“金紫家声大”的门联

根据《长城林氏族谱》,金紫林一脉或从晚唐就从长城迁居于刺桐巷,在罗弄里还有一座筑建于南宋初的金紫林氏祠堂。这座八百多年祠堂的存在与香火旺盛,足以证明罗巷里、庙前、后街一带金紫林氏或已长在了千年的时间。一些文章或材料中,说明林扬祖或从梨岭,或从江口迁徙于此,该是无稽之谈。

廊柱粗壮

林扬祖,生逢其时,以莆田士子一贯的努力,坦诚、能干、担干,为他赢得了封疆大吏、正二品的高官厚禄,也以一个士子的刻苦、勤奋、负责,留下了千古芳名。林扬祖,生不逢时,在一场骤然而至的宫廷政变中,或因身不由己,黯然出局,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他终归莆阳,把余生的才华和时间留给他这一片挚爱的土地,身后褒荣,死无遗憾。2

清乾隆之后,大清王朝尽显疲态,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这个时代的莆田士子逐渐远离了诡异而又复杂的仕途与官场。从那些北上考试的寥落人群就可以看到这一社会现象。

清嘉庆四年(1799年),林扬祖出生于罗弄里一传统的官宦之家。祖父林景来,国子监学录,乾隆三十九年(1714年)登张航榜乡试举人,或已出仕某个县教训、教导、县丞,甚至知县。父亲林锡龄,国学生,尚未更上一层楼,也未出仕,就病逝。林扬祖依靠母亲翁氏的悉心抚养,和祖父林景来的隔代照顾,依旧在清贫的岁月里,读《四书五经》,诵《四句集句》,心无旁骛地读书科举。

“门当”上的图案寓意美好

在林扬祖的童年、少年时代,母亲翁氏的影响是深刻、深远的。翁氏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河边翁氏乃清浦六桂翁,明正统年间户部尚书翁世资迁徙城内而繁衍的后代。在清朝中期,河边翁氏连续走出翁方纲、翁霈霖、翁霔霖等进士,是莆阳显赫的书香门第。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翁氏一定也是个知书识礼的家庭妇女,对林扬祖一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门楣上的“户对”

清道光五年(1825年),林扬祖如愿以偿地登福建乡试林扬祖榜举人,是该科的解元。遗憾的是,这科乡试,整个兴化府只有他一个人中举人,莆田县、仙游县生员全军覆灭,因为林扬祖是以拔贡举乡试。道光九年(1829年),林扬祖登李振钧榜进士,二甲第63名进士。这一榜整个兴化府也只有他一人进士及第。

林扬祖科举入仕后,授官刊部主事,正七品,升员外郎,从五品,记名御史,充方略馆纂修。这一时期,在朝廷中,还有一些莆田籍京官郭尚先、林则徐等深受道光皇帝的信任与厚爱,这对林扬祖的仕途确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光二十年(1840年),林扬祖以方略馆纂修,出任广西乡试副考官。这一类乡试考官是朝廷对一个人重用的重要经历。

梁柱的木雕工艺精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扬祖上疏乞归,回老家莆田,为祖母养老送终。古代官制中,凡是至亲无人赡养,须奏请乞归,恪尽孝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善政。从林扬祖乞归,终养祖母,也可以了解到林扬祖也无亲叔伯兄弟,这才让一个五品的朝臣从京城回来,专门赡养祖母。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