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积极与辽东联系,遭遇公孙渊翻脸后,却打开新的外交路线

2020-09-08 18:34:09 作者: 孙权积极与辽

在三国时期,主要力量当然是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中原政权,不过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势力。比如一直作壁上观,首鼠两端的辽东公孙氏;再比如活跃于今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东吴和蜀汉相较于曹魏来说比较弱小,不得不联手对抗曹魏。而除了蜀汉这个盟友以外,东吴还积极寻求与其他势力的联盟,比如辽东公孙氏与高句丽。而东吴与高句丽的联系还有一个比较曲折的经历:东吴的使团遭遇公孙渊翻脸反攻后,逃到高句丽,从而打开新的外交路线。

辽东公孙氏与高句丽

首先来聊一聊辽东公孙氏与高句丽这两个政权或者势力。公孙氏统治辽东的时间当始于东汉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源于董卓的任免。公孙氏的第一代首领叫做公孙度,也叫做公孙豹。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他采用铁血的手腕控制辽东一带,随后中原地区发生巨大动荡,各路军阀讨伐董卓,东汉出现瓦解之势。公孙度就产生割据自立的想法。

公孙度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孙康上位;公孙康去世,他的儿子公孙晃和公孙渊年纪幼弱,在中原动乱的情况,主上幼弱是一种很不利的局面。于是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上位;后来公孙渊长大之后,发动政变取代公孙恭,将其囚禁起来。下面小编提到的内容主要就是与公孙渊有关。

再来说一说高句丽。高句丽来自于另外一个国家扶余国,它的开创者是扶余国的"王子"(据史料记载是太阳与河伯女儿的儿子)朱蒙,属于东汉的属国,当然也有与东汉爆发战争的时候。在东汉末年,公孙氏占据辽东,公孙度、公孙康扶植扶余国打击高句丽,尤其是公孙康时期,介入高句丽的内讧当中,发兵进攻高句丽,迫使高句丽国王伊夷模将高句丽都城从纥升骨城迁徙到丸都城。可以说高句丽与辽东公孙氏之间有很深的矛盾。

辽东公孙氏和高句丽的势力范围都在曹魏的东北方,孙权积极联络公孙氏与高句丽,其目的不言而喻。就像后面西晋派人引导东吴所辖交州地区的叛乱一样,东吴希望能够在曹魏的后方树立一个盟友或者属国,以便在东北方牵制曹魏的精力。不过二者还有区别,第一、辽东公孙氏与曹魏相邻,高句丽以及沃沮、东濊等属国与曹魏中间还要隔着辽东公孙氏;第二、高句丽与中原政权的文化习俗有很大差别,沟通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所以孙权第一选择当然是辽东公孙氏,直到遭遇公孙渊的翻脸,才与高句丽建立联系。

孙权与辽东公孙氏的外交失败

孙权与辽东公孙氏的联系还是比较早的,在东汉建安年间就有过接触。不过史料最为详细的还是在公孙渊时期。孙权接连派遣张刚、管笃、周贺、裴潜等人作为使者到辽东与公孙渊联系,为此曹魏与东吴还发生过一些战斗,周贺就是被曹魏将领田豫击败并斩杀。

面对东吴皇帝孙权抛出的橄榄枝,公孙渊也表达出了一些善意。在《吴书》中记载公孙渊对孙权的上表,在中间称孙权为陛下,自称为东吴臣子。双方互相遣使往来,孙权一方面拉拢公孙渊,一方面用财物来换取辽东的马匹;另一方面公孙渊也派遣宿舒、孙综作为使者出使东吴,向孙权称臣上贡。

不过公孙渊并非是真心归服东吴,他作为曹魏、东吴在东汉东部的第三股势力,所作所为其实是在曹魏和东吴之间首鼠两端,争取生存空间和最大利益。公孙氏与东吴多次交往,公孙渊也派人到东吴称臣。东吴趁势派遣张弥、许晏等人准备各种奇珍异宝、代表最高赏赐的九锡,带着一支非常庞大的使团到辽东。这个使团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交流感情,而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上的任务——授予公孙渊燕王的爵位。

一旦公孙渊接受孙权的燕王的爵位,那么就意味着公孙渊与曹魏彻底划清界限,成为分裂的两个阵营。这并不符合公孙渊本来的想法。另外曹魏在之前已经对公孙渊与孙权的关系表露出强烈不满,就是田豫、王雄等人讨伐公孙渊的战争。即便这次战争并不成功。

曹魏很近,东吴很远;曹魏到辽东可以走陆路,东吴非得走海道不可。相比之下,曹魏对公孙渊的威胁远远比东吴对公孙渊的威胁大。于是公孙渊选择与孙权切断联系,斩杀许晏、张弥传首到曹魏。东吴的使团也受到了重创。从这个外交关系的剧变上来看,孙权的心态未免太过急躁,最后也导致公孙渊的翻脸。

柳暗花明又一村

许晏、孙弥等人率领的军队号称万人,实际根据公孙渊的观察,在七、八千人左右。这些军队由东吴将领贺达、虞咨负责统领,驻守在沓津(在今大连境内),只有四百多人的使团到达襄平进行外交。公孙渊打算先吃掉东吴使团,再进攻沓津的东吴水军。而针对这四百人,公孙渊也保持足够的谨慎。公孙渊先将他们分置到各地,分散他们的力量,其中秦旦、张群、杜德、黄疆等使者以及六十个部署就安置在玄菟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