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到底是谁,听听孔子弟子中最能言善辩的子贡怎么说

2020-09-09 02:05:13 作者: 孔子的老师到

这是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 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那么孔子师承可处,孔子的老师是谁呢?也许有人会说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那只能说是一件可能存在事,而且也仅仅是问道而已,又不是拜师。曾经有人问过子贡这个问题,听听孔门弟子中最能言善辩的子贡是怎样回答的吧。这段对话记载于《论语.子张篇》第二十二章,其原文是: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公孙朝,卫国大夫,其事已不可考。据说当时鲁国、楚国和郑都有叫公孙朝的,所以这里专门注明是卫国的公孙朝。春秋诸侯之子称之为公子,公子之子称之为公孙,故公孙朝应该是卫国的王族后裔。

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知识这么渊博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呢?子贡的回答可以说充满了智慧,这其中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先搞清楚。第一点就是对孔子的称呼,整部《论语》只有本章及其后的三章称呼孔子为“仲尼”,仲尼本身就是孔子的字,特别是最后陈子禽问子贡问题,也称呼孔子为仲尼,历代学者比较认可的说法是,孔子逝世后,鲁哀公悼念孔子,称之为“尼父”,古人有用字为谥之礼,此处的“尼”是孔子逝世后的谥号。本章及其后的三章应该记载的都是孔子去世后的事情,所以用其谥号称呼,以示尊敬。

第二点就是“未坠于地,在人”是什么意思,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追认其父为文王,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础,朱熹注释所谓文武之道,就是文王、武王之策略、训诫、功勋以及周代的一切礼仪制度。到了春秋末年,虽然在孔子看来已是礼崩乐坏,但周王朝的礼仪制度依然深植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深处,在人们日常的行为得以体现,这也就是所谓的“未坠于地,在人”。如果在人们的行为中已没有了与文武之道相关的任何一点,而仅仅保存文物或文字记载中,就称之为“坠于地”。

本章的译文是,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武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可以懂得其高深的内涵,不贤的人则只能了解它浅显的内容,没有什么地方不体现着文武之道。我们老师在什么地方不能学呢?又哪里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子贡这段话可以说点明了学习的本质,从中也让人们体会到了孔子教导弟子们的原则。知识不仅仅是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道理和知识,要学会随时随地汲取知识。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也不仅仅是记得信、搞得懂,更关键的能将其融汇贯通,践行于生活及工作中。孔子之所以会被后人认为是“生而知之者”,也许就体现在其无师自通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