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灭司马,理因是司马王视异姓臣民如草芥,史学家一起保护刘裕

2020-07-22 13:18:08 作者: 刘裕灭司马,

文┃碧水青山0

东晋刘裕尽灭司马,篡位夺权,从征讨司马休之开始!

东晋末年司马休之的遭遇,折射出东晋王朝与当时司马宗族的命运沉浮。他是东晋末年司马宗族的佼佼者。当时崇尚司马休之的人评价他,忠贞体国,款怀待物。

然而,本来实力处于弱势地位的司马休之,只因一切太相信为非作歹的儿子,使自己与司马东晋王朝失去了最后的历史机会。

一、流亡回来,励精图治

402年正月,开创了东晋篡位先河的桓玄,为诛除不顺从自己的人,司马休之因寡不敌众战败,携带子侄奔投南燕。

404年,桓玄被刘裕讨伐除掉之后,寄人篱下的司马休之,才回到建业,任荆州刺史。

流亡后的司马休之,很是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荆州,兢兢业业经营了10年,已是兵强马壮,也颇得当地人心。他驻守的荆、扬二州,是建业门户,故而成为东晋司马宗室所倚重而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

司马休之在荆、扬二州发展了10年,对东晋而言,是希望,但对控制中央的权臣刘裕而言,则是噩梦!

司马休之日益强大,让刘裕寝食难安。刘裕自然要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与借口打压、甚至除掉他。

二、纨绔子弟,草菅人命,

司马休之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耕耘,但腐朽不堪的司马家族,可不是人人都有危机感,不是人人都珍惜得来不易的喘息之机。例如他的儿子司马文思,就是十恶不赦的纨绔子弟。

《资治通鉴》:司马文思性凶暴,每违轨度,多杀无辜。爱好田猎,烧人坟墓,数为有司所纠,遂与群小谋逆。

即,司马休之之子司马文思生性残暴,在建业胡作非为、根本不把朝廷纲常法纪放在眼里,动不动就喜欢草菅人命、滥杀无辜。

司马文思还有一大爱好——打猎。如果喜好打猎,去荒山野岭也行,反正当时野生动物多。不知道是司马文思这一帮膏粱子弟不敢去深山老林,还是故意为欺负人找茬取乐,偏偏喜好招集轻侠,带一帮狐朋狗友,在百姓与世族家里种庄稼的农田里骑马打猎。大概是怕人家忍着不露面,不能欺负人而达不到开心的目的,他们还热衷于在野外放火,焚烧人家的祖坟。

因为人家是王爷,没有人敢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告状者自然成群结队去找衙门。任何时代都不缺乏一些正直的父母官!

飞扬跋扈的司马文思一看,嘿嘿,还有不长眼睛的衙门官员,吃什么不好,竟然吃熊心豹子胆,敢接告我司马文思的案子,不知道整个天下都是我司马家的啊!

414年3月,不断寻找刺激的司马文思,带着自己的侠士弟兄们,玩了一个小高潮,来了一个“小谋逆”(冲进衙门擅杀官吏)。三、嫉恶如仇与征讨借口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春三月,刘裕废谯王文思为庶人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刘裕恶之,有司奏文思擅杀国吏,诏诛其党。而宥文思休之上疏谢罪,请解所任。裕不许,而执文思送之,令自训厉欲使杀之。

即,有司衙门上报陈奏,说司马文思已经无法无天,打砸衙门,擅杀了地方的朝廷官员,涉嫌造反。

贫苦底层出身的人,哪儿见得这种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事?对此类事情,刘裕就像后来的朱元璋一样,一向深恶痛绝!

于是刘裕太尉,就派兵将司马文思一伙一网打尽,把谯敬王司马文思废为庶人,还将他送到荆州,交给他老爸司马休之处理。暗示:你自己亲手把你这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儿子杀掉。

其实,自桓玄败亡(404年),至后秦按刘裕要求归还淮北诸郡(405年)的这两年内,刘裕在南方就占有绝对优势。司马休之虽经过十年的发展,依然无法与刘裕正面对抗。

这种情况下,刘裕越是千方百计找茬、找借口,司马休之就越是应该绞尽脑汁,毕恭毕敬地化解危机,尽管最后不可能避免与刘裕的正面冲突,但对弱者而言,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冲突,每拖延一年,就多一年的发展,就多一分的胜算。

然而,司马休之为了庇护不成器的宝贝儿子,使正面冲突提前到来。这也是司马文思敢杀百姓与官吏的底气。四、司马休之护犊子

《资治通鉴》:司马休之上书请废文思的王位,并写信给刘裕表示谢罪。

司马休之并没有依照法条,处死自己的儿子司马文思,也没有把儿子重新交给刘裕或朝廷处理,而是上表,请求废除他儿子司马文思的谯敬王爵位,还给刘裕写一封道歉信。

司马休之如此处理,等于没有处理,因为刘裕已经将他儿子的爵位废除了。

司马文思肆意草菅人命、践踏庄稼、冲击衙门、擅杀官吏,涉嫌造反,样样是死罪。

也许是为了先礼后兵,也许是想给司马休之一个面子,或许是刘裕太了解司马休之,不会处死自己的儿子,而故意让天下人看看,他司马休之是什么人;故意让天下人看清楚,他司马休之就是一个伪君子,任何人的利益,与他儿子比,都一钱不值。

如果是东晋早期,司马休之纵容儿子胡作非为。杀几个士族官员,欺凌十乡八里的百姓,对儿子心存善良,不痛不痒地处理一下,谁也无可奈何。

问题是此时,是司马王朝的生死存亡之际。像孙恩、桓玄、王恭、桓振等人,随便跑出来一个人,都可以叛乱,都可以攻城略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