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纪录片相反的历史:秦军的真实样貌

2020-09-14 23:39:53 作者: 与纪录片相反

后来的西方古典时代,著名的希腊和罗马军队,就开始使用同类型士兵组成各编队作战。无论是马拉松平原上力克波斯帝国的雅典重步兵,还是攻入亚洲腹地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军,又或是后来数次攻克、焚毁帕提亚帝国首都的罗马。他们都会将军中司职近战与远射的士兵单独编队,在战场上以编队而非个人的组织形式,调配兵力资源。

【电影《特洛伊》剧照】

这种表面上看上去非常不灵活的做法,实则在大规模交战中更加便于集中力量,做出快速的应变措施。屡屡败于希腊罗马人的波斯等亚洲民族军队,就往往习惯将士兵同时装备多种武器来混编。其结果便是在一次次交手的关键时刻,因为调配不灵、反应力量薄弱而功亏一篑。

【古希腊石雕上的重步兵方阵】

六国为何斗不过落后的秦军

看到这里,又会有人疑惑,既然秦军的战术落后同时代的世界主流那么多,为何还能在战场上屡屡获得优势,击溃六国呢?毕竟,吴起虽然数落秦军散阵自斗,却在点评其他列国军队时并没有提及这点。然而,当你了解到先秦时代的军队,基本都是在过去西周军队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话,自然也就不会对六国军队过于高看。

【西周引入的车战文化在先秦时代扮演了重要作用】

西周作为处于中原地区西部边陲的部落方国,在得到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战车等技术后成功入侵了原本由殷商主导的中原大地。周的军事理念完全以贵族武士的战车为核心,政治和经济地位较高的国人为辅助,伴随战车作战。至于占据人口大部分的土著野人,因不需要从军而无足轻重。这就造成了几百年里中原地区一直沉浸在车战中不可自拔。甚至到了列国争霸开始的春秋时代,这样的局面也没有大的改观。这不仅让步兵的作用和战术地位长期被压制,也让整体军事部署和策略异常呆板滞后。

一直到公元前6世纪,晋国将领魏舒才在与步兵为主的狄人作战时,放弃车战的主导地位,强制披甲武士们下车带领步兵小队作战。先秦步兵的地位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此前的步兵们,基本上按照72:1的形式,伴随1-2辆战车作战,车上的武士就是这支步兵分队的指挥官。这点与20世纪的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中看到的景象,如出一辙。两种不同之处在于秦军所在的战国末年,步兵已经成为军中铁打的主力,让军官的战车反而成为了控制领导步兵队伍为主的非攻击性力量。而从西周到春秋,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军队中,战车都是战场上决定胜负归属的主要载体。

【先秦时代的步兵一直受到过去战车时代的影响】

强大的晋国被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战国时代正式开始,列国纷纷开始自己的变法图强与军事改革。走在最前头的魏国依靠耕战培养起了精锐的魏武卒部队。这些当时在中原地区最强的步兵身披护甲,并同时装备了弩与戈,算是第一支大规模统一士兵武器配置的军队。然而弩的远射属性也决定了这些精锐之师在布阵时需要比较松散的射击队形。当两军需要肉搏之际,使用戈的魏武卒们难免也会散阵自斗。与魏国同出一系的赵国和韩国自然也与之类似,其中韩国更是以装备劲弩和好剑的士兵而著称,显然不是什么整齐划一的近战力量。

这就让散阵自斗而士气旺盛的秦军有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何况秦国变法前后,大量魏国等地的中原人才带着各自国家的经验奔赴关中,也让秦军对于关东对手们的打法知根知底。而国力贫弱的燕国,军队质量一直非常差劲的齐国同样以弓弩与混编方式来主导自己的军队。南方的楚国则因习惯于多山的林地环境而更为重视步兵的偷袭与突击,装备上也倾向于各类武器混编。遇到在中原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秦军,自然要在数个战场上被教做人。

【魏武卒装备再好 终究也还是散阵自斗】

秦军是如何被吹捧起来的?

【《大秦帝国》海报】

作为战国时代特殊情况下的产物,秦军无疑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局限性,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上因残暴无度而遭受了很多批评。但随着21世纪初的一系列影视文化吹捧,并不出众的秦军摇生一变,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杆楷模。

【《复活的军团》中虚构的长枪方阵】

前有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在对考古成果不加细究的情况下,将旗杆遗迹判定为7米长枪,为秦军脑补出了一大群气势威严的长枪方阵。后有充满小清新的浪漫主义魔幻片《英雄》,将秦军的普通弓弩渲染为可以执行战略攻击的古代版火箭炮。现如今,三部《大秦帝国》横空出世,更是将战术落后、杀伐无度的秦军描绘成了势在必得的仁义之师。艺术家们前赴后继的努力,最终引得无数盲目跟风者,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