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有个中心塔,考古学家在塔下,出土四个“谜”一般的文物

2020-09-16 07:10:28 作者: 尼雅遗址有个

在新疆尼雅遗址附近,有一座著名的中心塔,此塔外貌奇怪,同时被破坏程度也十分严重。在考古专家们对其进行研究时,还从其内部发现了不少带有“谜团”的文物。至于该文物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尼雅遗址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坐落在新疆民丰县附近,属于汉晋时期的精绝国故址,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尼雅遗址被发现于1901年,由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斯坦因首次公开,并从此震撼了世界。

1901年时,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带领考古团队来到了新疆地区,准备对我国西北部原存的丝绸之路遗址进行探测。对于斯坦因而言,他此次并没有抱有太多的希望,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的发现,足以令其在考古史上留下一笔。

尼雅遗址处散落着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共计数量约百余处,属于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的遗址之一,具备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至1959年时,我国考古专家在此基础之上,又一次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汉文、卢文木简、木犊,以及各种木器、铜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古钱币等,再一次揭示了埋藏于茫茫黄沙之下的千年秘密。

斯坦因的成功,其实始于一次重要的意外。当时的斯坦因在考察时,只发现了关于新疆古城零星的遗址,并未发现具有实际性价值的文物。不过当他来到一个名叫尼雅的小城后,似乎一切都开始有所改变。当他看到一位磨坊主人藏有带字的木板时,斯坦因一眼就辨认出,木板上的字居然是失传已久的印度孔雀王朝时代的古文字——佉卢文。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佉卢虱底文”。

斯坦因便不惜花费重金,劝说磨坊主人为自己带路,找到他当年发现木板的地方。在这里,斯坦因似乎发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里的房屋、园林、果园,都静静地躺在这里不曾变动,甚至连一些重要的文书还原封不动地保存着,储藏室里的谷子仍泛着金黄色,似乎在告诉人们,时间在这里已经彻底停止了。

更令人诧异的是,斯坦因在搜寻过程中,还找到了一个土台,一座略显残破且夸张的土台。土台共分三层,上部为柱状的圆顶,下部存在两层基座,损毁程度稍显严重,仅存东、北、西北部分。基座第二层除南侧以外,边长约3.9米、高2.15米,上方圆顶直径1.9米,高1.9米,通高5.85米。另外,在土台顶部的中心位置,还有一个直径约0.4米左右的凹陷。

土台的形状如此怪异,令斯坦因陷入了无尽的思考中,经过缜密的思索,他认为此土台很可能是一座中心佛塔,一座代表当时宗教信仰的标志性建筑物。同时可以确定的是,就目前佛塔的保存情况来看,其破坏程度较为严重,塔克拉玛干的风沙指数较高,令其原本光滑的表面变得凹凸不平。除了风蚀的因素之外,雨蚀、裂隙发育情况也尤为突出,甚至还伴随着千百年来人为的破坏。

佛塔外部情况令人堪忧,但是内部状况却迥然不同。在对佛塔进行细致勘探时,斯坦因与团队成员们惊喜的发现,塔内赫然埋藏着四个怪异的木雕。从木雕的外部形态来看,其所展现的内容,应该是女性的曲线轮廓之美,但是正面与侧面却较为平滑,没有凹凸立体感。有鉴于此,不少考古队员们都坚定地认为,此四个木雕应该都是西域胡女,而且是一些正在翩翩起舞的舞女。

不过斯坦因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四个木雕应该不是所谓的舞女,而是四尊严重脱去本相的木质菩萨雕塑。因为从木质上来看,虽然其表面平滑,但是仍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蜂孔,这显然是风蚀的另一杰作。斯坦因同时也表示,菩萨雕像失去了本来面目,虽然有风蚀的原因,但同样也可能是太注重写意风格,导致其本身面貌无从考证。

佛塔能够在世间存有遗迹,说明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具,同时也表明其迫切需要进行修缮。在此之前,曾有专家提出对其进行勘探发掘,但却被相关建筑学家拒绝,称该佛塔内部结构已经十分脆弱,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贸然进行发掘,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不负责任,更增加了作业的危险性。基于此种原因,建筑专家们便对佛塔进行了修补,不仅在其外部设计稳固栏,其内部中空结构也被填塞大量的黏土及红柳枝,专门用于固定流沙,延缓风蚀与沙蚀的危害。最后,建筑专家还采取编号的形式,对佛塔土坯展开二次砌筑,既保持了佛塔的原貌,又令其稳定性得到提高。

据建筑专家称,从目前的建筑工艺来看,佛塔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修补,但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延缓其消失速度,却不能阻止它彻底崩塌。不过在这里我们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这座尼雅中心佛塔,希望更长久地保存下去,再次见证华夏的伟大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