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吃的饭真的是满汉全席吗?摆满全国各地的美食吗?其实皇帝跟我们一样,一天也是吃三餐,但是他的三餐比我们豪华多了。
皇帝一般吃三顿饭,第一餐是在早上,吃点包子,粥,点心,水果。
早朝之后是第二餐,一般下朝之后也到了下午两点左右,所以这餐饭可以说是一天当中最重要,也是最丰盛的一场。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好,严重需要追罪,上来的菜,还需要是温的;基本上摆满一桌子,主菜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美食。例如清朝的皇帝:每顿饭至少得上百样饭菜,能吃不完,但不能没有,为了就是表现出帝王的无上皇权。
那这么一桌是如何夹菜,因为皇家自称孤家,吃饭时是一个人吃,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所以皇帝吃饭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如果他一时高兴,会赏身边的人,无论你喜不喜欢,都得站着吃完,而且还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讲到了这点:
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吃完并无固定时间,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御前小太监传向守在养心殿的太监,殿上太监把这话传给养心门外的太监,一个接一个传进了御膳房里面。
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后来120道减为64道;咸丰年间减为32道;慈安太后时减为24道。在慈禧太后时又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
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吃菜不许过三匙。无论什么菜,不能连着吃三口,吃过三口的就要撤下去。这是为了保证皇帝的饮食习惯不被其他人知道。而这么多菜,吃不完很浪费,怎么处理呢?
很多宫人他们就会将皇帝吃完的剩饭剩菜,以御膳的名义倒卖到宫外,所以在当时一些好点的饭菜会打出京城御厨的旗号招揽一些客人,其实这些菜是宫里扔出来的,别人准备倒掉的。
特别是明清时期,倒卖皇帝的剩饭让一些太监、宫女大赚一笔。以御膳厨的名义卖给餐馆,卖给当地有钱人,一些品相不好的低价处理,挑到大街上去喊卖,保证穷人也能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