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围困战依靠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将日军困在县城,终获全胜

2020-09-17 11:20:37 作者: 沁源围困战依

1942年10月,日军发动秋季“扫荡”后,其第六十九师团第六十旅团的伊藤大队和第五十九师团的第八十四大队及伪军一部占领了沁园县城。嚣张的日军还立了一个“山岳剿共试验区”的牌子,修碉堡,建据点,不走了。

沁源县坐落在一块占地4.2万亩的平川沃土中,沁河绕城而过;太岳军区已经将这里建设成了繁荣的中心市镇,日军多次“扫荡”都被粉碎,可这次日军下决心要以沁园为据点,作为向外发展的基地,以达到分割抗日根据地的目的。

日军将全县80%的村庄烧毁,把群众的财产、粮食、牲畜、家禽掠夺一空。占领县城后,又立即分兵在城东、城西、城北等地的较大村镇建立了据点,随时准备向外发展。

太岳军区领导人也看出了敌人的意图,如果集中军区主力强攻,可以把沁园县城夺回来。但敌强我弱,以巨大的大家打下沁园县城,一下子拼光了好不容易积蓄的力量,敌人再次反扑,沁园县城还能守得住吗?

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榆社县城,最后又被敌人占据了?这个教训非常明显。所以,经过研究分析,太岳军区决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对沁园县城的敌人进行围困。

1942年11月11日,太岳军区向全区部队发出了关于《围困腹地之敌,断绝其补给线》的命令。同时决定要把沁源县城及周边的群众全部动员转移出来,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彻底破坏敌人补给线,断绝其交通,广泛开展游击斗争。

这不是硬碰硬的两军对垒、刺刀见红,而是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

军区派三十八团担任主攻沁源县城的任务,从二十五团、五十九团各抽调一部协助三十八团,在内线作战。同时将沁源县城划分为11个战区,从三十八、二十五、五十九团各抽调一个营为骨干,结合基干队和民兵,组成13个游击集团,开展群众性的围困沁园的战斗。

为了更好的组织领导围困沁园的斗争,组建了“围困沁园”指挥部,由第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担任总指挥。

太岳军区经过一系列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八路军已经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指挥部号召人民坚壁清野,动员城关和交通要道上的百姓转移到大别山里去,给敌人留下一个“无人区”。

群众积极响应,立即行动,甩掉自己家里的坛坛罐罐,藏好带不走的粮食,填死祖祖辈辈使用的水井,背起日常的被褥,扶老携幼,有15000多人在几天之间就离开家乡,走进了山区,没有给敌人留下任何可用的物资。

日军占领了沁源县一座空城,要巩固占领,没有老百姓,建立不起伪政权(维持会)是不行的。日军很清楚这一点,于是四处奔波,搜捕百姓,软硬兼施,胁迫群众维持。当然,群众里少不了一些败类和汉奸,甘当日本人的走狗。

“维持”和反“维持”的斗争十分激烈,太岳军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镇压首要分子、组织群众彻底空舍清野。敌人建立“维持会”的愿望落空了,沁源城附近成了彻底的“没有人民的世界”。

同时,军区指挥主力部队积极的在外线作战,伏击小股日军、补给线。但由于敌人行踪诡异,往往侦查员发现敌情,没有很好的通信手段,只能徒步返回报告,常常误了战机。面对这种情况,围困沁园指挥部发动群众一起想办法,果然很快就创造了独特的传讯方法:“树梢”和“烽火哨”。

“树梢”是砍一棵树立在山顶上,由民兵看守,一旦发现敌情就把树放倒,另一个山头的民兵看见这边树倒了,就也放倒自己山头上的树,一个个山头的树都倒了,消息也就迅速传到了部队。“烽火哨”则是夜间报告敌情的方法。

斗争坚持到了冬天,转移出来的群众在食宿上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加上敌人不断的奔袭和“扫荡”,败类们趁机造谣,群众的情绪出现了不安。

为了稳定群众,解决食宿问题 ,区党委从外地调拨来一部分粮食,同时发动群众互相救助,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又号召部队节约粮食,每个指战员每天从口粮中省出二两,来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同时组织部队在山沟里打窑洞,一个春天,就打了5000多空窑洞,解决了12000多名群众的住宿问题。

有天夜里,民兵郭秀兰手里拿着菜刀,只身摸到县城,把自家藏的粮食取出背上了山。蔡爱卿听了此事后受到启发,在部队和民兵的掩护下,群众们纷纷夜里摸进城背回自家藏的粮食,解决了缺粮的困难。

随着时间的延续,日军据点供给出现问题,太岳军区立即调整部署,坚决打击敌人的运输队,在公路上设置各种障碍阻挡运输车。在八路军的不断袭击下,日军不得不放弃汽车运输,改为用骡马运送物资。

敌人虽然占领了县城,但却陷入了沁源人民战争的旋涡之中,不仅没有达到以沁源为基地,向外发展分割根据地的目的,还时时处在游击队的攻击之中,物资补给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沁源县城,宛若一座死城。

1945年3月,沁源军民向敌人发动了最后的围攻。在敌人的碉堡外面及道路上埋设了4000多颗地雷,山上遍插红旗,道路上布满柴草,白天摇旗呐喊,释放烟幕。晚上燃起堆堆大火,锣鼓齐鸣。部队和民兵紧密封锁,弄得敌人粮食断尽,没有水喝。

1945年4月11日,占领沁源县的日军不得不逃出县城,一路上又不断遭到部队和民兵的打击。沁源围困战获得了全胜。在这场持久的全民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民兵英雄任燕负伤52处,击毙敌人37人。

历时一年半的沁源围困战被誉为是“敌后抗战中模范典型之一”,最大的功臣是沁源人民群众,不愧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