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保护咏叹

2020-09-17 17:27:27 作者: 大同古城保护

最近,随着疫情的好转,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大同游览,被这里“巍然重镇”“北方锁钥”的古城墙所折服。大同古城墙最早可以追溯到赵献侯十三年(公元前411年),在云州区许堡乡建平邑城;及至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雁门郡、代郡;北魏帝都——平城,更有筑城三十二里规模宏大的城池;明朝大将徐达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2008年大同实施古城保护和修复工程,从东城墙开始,按明代规制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风貌进行修复。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的。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7.2公里,建有主城门四座,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望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行走在周长7200米的城墙上,给人一种用脚步丈量历史的感觉。望楼的建造是大同城墙的一大特点,它的外轮廓不是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建在城墙突出的墙墩子上,俗称“马面”,像齿轮一样,凹凸相间,排列有序,每边共计12座,均为木构重檐歇山顶式二层楼阁,高达12米,正面及左右两侧设有窗口,在战争中起着瞭望、观察、打击、控制、隐蔽等作用。城楼建于城门之上,为木构重檐九级歇山顶三层楼阁,外有廊柱环绕,是守城将士作战指挥的场所,楼阁内外彩绘细腻、古朴典雅。角楼为木构重檐十字歇山顶二层楼阁,建在墙体四角突出的墙墩子上,战时可利用其外凸和二层高大建筑特点,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于城墙下进攻。控军台建在角楼之外,它脱离城墙主体独立存在,其上与角楼之间用栈道相连。战时观望敌人、调整战略,在平日里可观赏塞外景色,两者得以巧妙结合,这在我国其他古城墙中也是少有的。瓮城,是城门之外的小城,或方或圆,视地形而建。高厚与城墙相等,它是城门防御工程的重要建筑,其形状像瓮而得名。月城呈半包围状,形似弯月。即使敌人突入月城,守城将士可居高临下,从月城四周的墙上再以密集的高空攻击网把敌人歼灭。因此,敌人攻入城内必过三道门,重关叠障,防备森严。箭楼位于月城城门之上,是镇守城池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古代美化城市标志性的高大建筑。

南城墙永泰门外,除了瓮城、月城,还有关城和东、西耳城,结构复杂、规模宏大,与城墙上众多楼阁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完美地再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创造的辉煌。巡城而行,古城四周弥望着一片片破土而出的工地,五龙巷、紫云华城豪宅四合院规模初现,而东街一带屋顶坍塌的平房区,显得格外破败。拆迁市长”耿彦波主政大同时期,提出了“一轴双城”的思路:“古城实行整体保护,在东边建立御东新区,中间以御河为轴,西边传统,东边现代,两相呼应。”。在大同民间,支持耿彦波大规模拆迁的呼声很高,但大同的这种发展方式也一直饱受争议,201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对大同、洛阳、韩城等五个城市通报批评,称这些城市“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大同的问题是:“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大同被要求限期三年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两部门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面临“摘帽”的风险。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的主要是代王府,它是明朝时期的建筑,到清朝时就已经消失了,“把它重建恢复后,专家们对它有异议”。

目前代王府项目由晋商联盟(大同)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实施,投资规模为9.5亿元。备受市民关注的大同九龙壁周边环境治理工程目前进入尾声,九龙壁前的倒影池已经注水,重现九龙戏水盛景,景区面貌焕然一新,与一路之隔的代王府景区相得益彰。据史料记载,大同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同古城修复与保护工程中,有超过1/3的街巷彻底消失。所谓的“古民居修缮”,其实是推倒重来。对于大同消失的古建筑,几乎每10年就遭受一轮破坏:上世纪50年代,大同先后拆除海会殿和钟楼。当地政府以妨碍交通之名,拆除了城中心的四牌楼。1964年及其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又先后拆除了南城门楼和瓮城的文昌阁。1979年,全城唯一幸存的南城门洞和登城马道,亦被拆除殆尽。这些古建筑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海会殿为例,梁思成在这里发现了独特的单檐悬山顶。当年大同古城入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历史上的因素是次要的,主要是当时大同还保存有完整的历史地段和街区。大同处于从煤炭产业转型到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时期,“大同拿什么去转型,当然是文化”。古城修复和改造不可逆,一旦开始就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如何保持古城活力,让人能住得下去,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