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发生在汝南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刘备、赵云和许褚。原文如下:
荀彧有书到,报说:“刘备在汝南得刘辟、龚都数万之众。闻丞相提军出征河北,乃令刘辟守汝南,备亲自引兵乘虚来攻许昌。丞相可速回军御之。”操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声势。操自提大兵往汝南来迎刘备。却说玄德与关、张、赵云等,引兵欲袭许都。行近穰山地面,正遇曹兵杀来,玄德便于穰山下寨,军分三队:云长屯兵于东南角上,张飞屯兵于西南角上,玄德与赵云于正南立寨。曹操兵至……玄德急欲回兵,又恐操兵后袭。忽报寨外许褚搦战。
玄德不敢出战,候至天明,教军士饱餐,步军先起,马军后随,寨中虚传更点。玄德等离寨约行数里,转过土山,火把齐明,山头上大呼曰:“休教走了刘备!丞相在此专等!”玄德慌寻走路。赵云曰:“主公勿忧,但跟某来。”赵云挺枪跃马,杀开条路,玄德掣双股剑后随。正战间。许褚追至,与赵云力战。背后于禁、李典又到。玄德见势危,落荒而走。听得背后喊声渐远,玄德望深山僻路,单马逃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准备等到秋后再对袁绍发动攻势,此时却突然得知刘备在汝南纠集了数万之众,准备乘虚袭击许昌。曹操急忙亲自率部迎击刘备。在穰山一带,曹操与刘备遭遇。经过一番激战,刘备溃不成军,只得带着一千多名残部前往荆州去投奔刘表。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曹操在战前为防止袁绍反扑对曹仁进行的部署,叫做“虚张声势”,意为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唐代韩愈、《论淮西事宜状》中的“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小说描述的这段汝南之战的故事,只能说大背景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其中的细节却是小说作者虚构的。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六年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绍归,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九月,公还许。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等应之。遣蔡扬击都,不利,为都所破。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都等皆散。”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故事的历史真相是这样:当刘备得知曹操亲自率部前来时,自知不是对手,立刻逃往荆州。
纵观汉末时期刘备与曹操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除了汉中之战外,刘备在其他所有战事中均被曹操击败,损失惨重。但刘备也有一个神奇之处,即便面临绝境,但刘备每一次都能逃出生天,并能东山再起。这是刘备的运气好还是另有原因呢?从汝南之战中,我们可以发现刘备的高明之处。
根据上面的记载,当刘备听说曹操亲自领兵前来后,他立即逃到了荆州。此举并非刘备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三国志?麋竺传》载:“先主将適荆州,遣竺先与刘表相闻,以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三国志?孙乾传》亦称:“先主之背曹公,遣乾自结袁绍,将適荆州,乾又与麋竺俱使刘表,皆如意指。”
这两段记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刘备早就为自己找好了退路,这也是曹操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刘备的根本原因。此次在汝南如此,之前在徐州亦是如此。以此观之,刘备这个人的头脑的确是与众不同,每当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总能先想好退路并提前付诸实施,这一点也是刘备能够笑到最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