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寻访友人他却不在时,又会偶遇怎样的诗意呢?这首唐诗告诉你

2020-09-18 23:36:33 作者: 当你寻访友人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唐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这是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的中唐时代,京都长安近半个世纪经过了好几次战火洗礼,在中唐时期逐渐迎来了安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老电影《小城之春》,那个电影里,经过战火洗礼的江南小城在战争结束后,在城市的断壁颓垣中,自然生出了一种苍凉和古朴的气质,而战争猛然结束后人们的生活重归平静时,丢掉了浮躁与紧张的小城,却更显温柔与安静。读这首诗时我心里的长安城大概就有这电影中小城的气质,只不过更气派一些。断壁颓垣中自有一种峥嵘的气质,破败而坚挺,年迈而雄壮,温顺而平静。

这首诗就写于这样的京都长安城中,时值秋天,诗人李益去红楼院寻访友人广宣。广宣是一位善诗的僧人,在宫廷中担任内供奉的职位,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交好,尤与刘禹锡、白居易、李益等常常往来、诗文唱和。红楼院位于长安城东北角的长乐坊中,原先是唐睿宗(唐玄宗他爹)的旧宅,后来改为寺院,即安国寺红楼院,宪宗皇帝诏赐广宣居住于此。

想来诗人应当是常常来红楼院这里与广宣一起游赏谈天,就像是你最好的朋友家中有一处庭院,他也常常叫你去玩,于是你对他家院子里的景致都很熟悉,也对某一处幽僻的竹径格外赏惜,甚至他的家人和邻居都知道你。于是一个安静清闲的秋日午后,天高云淡,阳光温柔,诗人偶然起了兴致,想要来红楼院与广宣一起走一走、聊一聊。不巧的是,广宣外出了,院门也是紧闭的。但是诗人的兴致还没消散,他欣欣然地来了,就不太想失望地走,于是诗意便在这波折中产生了。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诗人不得进门,于是在院外绕着院墙边走边往里瞧,那里面都是他熟悉的景色。碧天如水,柿叶翻红,红楼翠竹,绚烂缤纷却又不浓墨重彩,这就是秋天温柔的颜色啊,我想,有“诗心”的人大致是能想象到这诗意的画面吧。

最有趣的是后两句,“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诗人绕着院墙,终于望见了他最喜爱的那片小竹林,他隔着窗户,望着这无人问津的幽僻之境,越看越喜欢,那是一种内心充斥着欣然向往的情绪,“真好啊,好想近近地看看它们呀”,这应该就是由内生发的、最本真的喜爱吧。可是主人不在,进不了门呀,怎么办呢?“遣向邻房觅户钩”吧,诗人按奈不住想要进院欣赏的兴致,一个小小的院门是锁不住一个诗人猛然升起的喜爱之心的,于是诗人便让随侍的书童到“邻房”那里去索要开门的“钥匙”了。所谓“邻房”,有可能是红楼院的门房,亦有可能是广宣的邻居等,他们对诗人都很熟悉,所以诗人在这里可以“不避嫌疑”地用某种“非常手段”进入院门,他们或许也乐得帮助诗人来做这样一件挺“不正常”的事儿吧!这两句也反衬出诗人与广宣超乎寻常的友情,有时候证明你与一个人的情谊有多真挚,不是看两个人见到时所表现出来的挂在脸上的表情,而是看两个人见不到时你还能对对方做哪些不同寻常的行为。

这后两句有趣的“点”还在于诗人的反客为主,访友不遇,本是一件挺失望挺没劲的事,这时候好像所有的兴致都会down到底,就像你想要外出旅行买机票时却连不上网一样,心想“干脆不去算了”。但诗人这里却让情绪触底反弹,将一件没劲和无趣的事情翻成了更诗意更奇妙的生活体验,这就使读者的情绪也跟着跌宕起伏,使诗情也更高一层了。

这首诗初读其实并没有什么太令人感同身受的诗意,但是细细品读之下,却处处透着“雅趣”,处处充斥着诗人内心的欣欣然。在温柔静美的初秋午后,想必是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猛然生出想要游览庭院欣赏秋色的兴致吧!而只有诗意的人,才会说走就走!但庭院主人的不在,却给这突然而起的兴致浇了一盆冷水。诗意顿成失落,美丽的心情像是突然被掰断了一样。但是不要小看诗人的兴致,兴致就同心动一样,只能偶然生出而不可着意获取,一旦在诗人心中产生,便会不可遏止。你想啊,有什么样的人,会如此的欣赏一处幽静偏僻的地方呢,又是什么样儿的人,会为了欣赏这样的景色而采取如此不同寻常的疯狂手段呢?必当是一个有诗心、有雅趣的诗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