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仲素写女子闺情,人间万事具有相似性,连相思也相通

2020-09-19 10:16:08 作者: 唐代张仲素写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万物复苏,经过一个冬季的沉寂,即便是人,也会在温暖的东风中重现生机。但春天有时候也是落寞的,忧伤的是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落寞的是这般美景,却无人诉说。对于思妇来说,春天比冬天更难熬,人世间的千百种风情,想要分享的人却不在身旁,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只成为一声叹息。女子闺情常常成为文人笔下的题材,尤其是唐代诗歌极其繁荣,闺情诗在唐代诗歌中,也是常见的一个类别。

闺情诗倒不是什么罕见现象,专门写闺情,且以闺情见长的诗人,却是文人中的奇葩。唐代张仲素就是这样一个诗人,他擅长乐府诗,且善于描写思妇的心情,刻画思妇的形象也非常的细腻。大唐虽是一个繁盛的朝代,但是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战争也是相当的频繁,统治阶级纵情享乐,受苦受难的却是那些无辜的百姓,尤其是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痛更大。杜甫的“三吏三别”,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张仲素的闺情诗,揭示的是战争给平凡女子带来的伤痛。

他的《春闺思》,写的是一个战士的妻子,在春天里思念她远在戍边的丈夫的心态。诗的开头,便紧紧围绕着“春”来写,展现的是大好的春景。“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墙边的纤长柔美的依依细柳,田间小路旁长着青青的嫩草。“袅袅”是杨柳的姿态,在温暖的东风中摇曳,“青青”是桑树逗人的颜色,两个叠词,渲染出美丽而又迷人的春意。

柳树即是春景中常见的描写对象,还是诗人的隐喻,那万千的柳枝,不正像思妇对丈夫的万千思念吗?短短的十个字,组成了一幅村女采桑图,“陌上桑”取自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写到了桑树,是为接下来的两句作铺垫,既然是采桑,“陌上”就是采桑的地方了。在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是一个忠贞的人,而诗人在这里运用典故,不仅是为了描写春色,还是有意的用典,表达的是思妇对丈夫的忠贞。

此情此景,思妇不免要想起她远在戍边的丈夫了,于是诗歌的三、四句也由景物变为写人。“提笼忘采叶”,采桑女,也就是思妇提着篮子忘记采桑叶,这是诗人捕捉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读者仿佛看到一座雕像,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她是为何而静立?《诗经》中有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因为怀人而忘了采卷耳,而今思妇也因为怀念丈夫,想念至深,便忘记了采桑叶。时间相差了千百年之久,但人们的感情却还是这般的相似。

最后一句,是思妇“忘采叶”的原因,“昨夜梦渔阳”,思妇在昨夜又梦到了渔阳这个地方。“渔阳”是戍边之地,也是思妇的丈夫所在的地方,隔着千重山万重水,只有在梦里才能够前往。所以在梦里相见的时候,必定是欣喜又悲伤,而梦中的场景,醒来以后也挥之不去,一方面是梦中相见的喜悦,另一方面是醒来后的怅然若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相似性,就连相思也是相通的。诗中的最后一句,许多人都会觉得似曾相识,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思念已经到了入骨的程度,身在梦中不自知,有时候明明是在梦里,却以为这是现实,而有时候明明是在现实,却以为是在梦中。不过有时候也会觉得,还不如活在梦中,起码梦里还能相见,而醒来也只有渺茫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