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之惑:为何楚材晋用,无解的内因,斗争的残酷

2020-09-19 19:32:37 作者: 楚国之惑:为

文丨南阁水哥

襄公二十六年,楚国伍举跑了。

这一次他逃亡的目的地还是晋国。作为当时最强盛的两个国家,晋国一直是楚国人理想的避难所。而此刻他已经到了郑国,恰好遇到了一位好朋友声子。声子对于他的遭遇非常同情并表示一定会帮助他回国的。

《左传》有个特点,里面的人物说话算话,只要是开口答应过的事情很少是做不到的,于是呢伍举并没有逃到楚国而是在郑国呆着。有人会问,伍举是谁?说出来你不相信。他的祖父是伍参,他儿子叫伍奢、孙子就是伍员。看到这里是不是对伍家产生了一丝的同情。为啥你们不跑楚国呀。历史就是这样。当你想跑了,却被人劝了回来。可劝回来之后,你的后代又要因别的事情跑路。一切都是命。

可是我们想说的是,为何楚国留不住人才。令尹之位王族把持,上升通道关闭

子木曾问声子,晋国难道不用宗室和姻亲吗?声子回答,晋国也用但是很少。这确实是事情。晋国自晋武公开国以来,宗室就被消灭的差不多,这估计也是晋国特色。所以很长时间里,晋国必须依靠士大夫们进行治理,这是后来三家分晋埋下的坑。可是从国家治理角度来说,因为选贤用能之下,晋国很快就超越了中原所有的国家成为了中原霸主,这又是和他们国家的特色有关。

反观楚国,清人顾栋高在《春 秋大事年表十》中说“ 楚令尹见 《传》者二十有八人唯仲爽 、申俘,余皆王族也。这里看得出来,楚国最高的执政官的位子一直是由王族把控,这也不意外。因为楚国和秦国一样,都是强公室而弱大夫的做法。一个强大的王族所掌握下的楚国,很难让外姓人在朝堂上有所突破和发挥,所以更多的优秀人才挥泪离开楚国奔赴他们的大好前程。

当官员的上升通道关闭之后,他们的才干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施展。各国前往楚国的人才其实也不少。除了楚国建国初期的丁父、彭仲爽、孙叔敖,到了战国时期的吴起和廉颇。人才能够好好的用可以为国家做出很多的贡献,但是太过于庞大的王族利益集团又会反噬这些改革的举措,最终让没有当地人扶持的外国人才最终失败收场。惟楚有才的全国大放送

楚国人失去了上升通道之后,就开始了向外国输送。主要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被迫出逃。

声子举了四个人大体上都是属于这种类型。

王孙启在子元死后,受到谗言于是逃难晋国。子仪乱国,析公出奔晋国。雍子被家族父兄的谗言而不得不逃。巫臣,得罪了子反和子重,在庄王死后也不得不出国避难。苗贲皇,因斗越椒叛乱而被灭族时出奔晋国。还有伍员,也就是伍举的孙子。家里被楚王剿灭,只身逃到吴国,然后反戈一击把楚国的王都都给剿灭了。

从这么些人的出逃经历来看,绝大多数是因为政治内斗的失败者,与国所不容才逃难的。可以看出,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相互倾轧一点也不比后世的朝廷内斗简单。可以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失败方到了晋国之后,马上得到了很好的待遇,然后调转枪头就把楚国给击败了,这也算是报了内斗之仇。

不是我不行,而是你楚王没眼光。

第二种:低级官僚的出逃

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不少出身低微的人士,只要得到了机会立刻就显示出了强大的能力。比如秦国的五羊大夫百里奚、又比如管仲。而楚国也是如此,有不少低级官僚离开了楚国,成就了一番伟业。

李斯,出身于楚国上蔡。在楚国只能做小吏,就投奔秦国最终帮助始皇一统天下。

文种、范蠡。这两位出身楚国三户。文种是宛令,觉得范蠡很有才华,就邀请他一起去越国。可是当他们到了越国不幸遇到了椒夫之战,越国差点都没了。于是在这么苦难的情况下辅佐越王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称霸。

这几位的案例都反应了一个问题。楚国的人才散见在乡间,苦于没有很好的推荐渠道,只好默默无闻。真的太遗憾了。结症:如何用好人才,这是永恒的话题

楚国的结症也是那个时代的困境。也许并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解决才是好办法。

打不通的上升通道,那就给加工资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官员的基本待遇没有保障,这迫使人才外流的一个根本原因。声子说,这叫做刑罚太重。当然他所在的时代背景能说出这个道理已经难能可贵了。最根本的原因是,楚国的大夫们并没有得到实质的保护,公室对于私产的侵夺几乎是分分钟就可以做的事情。

你不能让每一个官员都跟令尹子文一般的清廉不爱财。由于楚国征伐的土地多数归于公室,一小部分给官员。但是这土地只能给官员用两代“楚国之法,功臣二世而夺禄”---《淮南子》

比如孙叔敖死的时候才38岁,他的没有做官的儿子就必须上山砍柴为生。就更不用说那些小官僚们了,生活肯定更苦。而相比之下晋国的大夫们,生活舒服土地都快赶上国君了。你说这对于人才来说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