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对刘邦不满?看刘邦小人物性格,体现在侄子奇葩封号上

2020-09-19 22:33:19 作者: 司马迁为何对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就要与项羽比较一下了,在司马迁看来,项羽毫无疑问是个英雄,而刘邦多少有些苟且,因为在司马迁的《史记》十二本纪中,项羽是被列为本纪之中的。

要知道本纪是指历代帝王的传记,但在司马迁认为项羽虽然没有帝王之实,但是有帝王的影响力和作为。而且在描述楚汉之争时,明显项羽的光辉事迹要更多一些,对刘邦多少流露出一些不满,这其实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司马迁主要是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而他的父亲司马谈博学多识,跟随唐都学习天文历法,跟随杨何学习哲学,对于老庄之学非常推崇。而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放弃了最初的道家学说,而且汉武帝积极开疆拓土,收复失地,与司马谈的与民休息的理论相悖,所以司马谈不止一次的批评儒家思想,这对于儿子的影响很大。

加上司马谈入朝为官,主持汉武帝的封禅大典,但是因病不能正常工作,司马迁接替父亲工作,而司马谈临终前交代祖上是周朝的太史,希望司马迁继续完成祖上未完成的旧业。但之后就遇到李陵将军战败,司马迁求情,却被诬告有不臣之心,含冤下狱,但父亲的遗愿未完成,他选择用腐刑代替处死,所以对于汉朝的记载还是有些个人情绪在内的。但是总体来说《史记》能排在二十四史之首的位置,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这就说明刘邦本身就有些小人物性格,就比如体现在自己侄子的封号上,竟是为了报复大嫂。

刘邦在年少时,算是一个懒汉,经常不下地干活,遭到周围人的非议,这点和韩信有些相似。他的父亲刘老太公经常因此批评他,但他都不以为意,而偏偏这样的懒汉喜欢结交各种朋友,每次朋友到来他都招待他们吃饭,可是刘老太公绝不会管这事,于是他就找他的大哥刘伯。刘伯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每次都热情款待刘邦的朋友们,可是刘伯没多久便去世了。而如今刘邦作为家中的顶梁柱还是一如既往,每次依然带着很多朋友去大哥家蹭饭,这时大嫂带着儿子刘信,孤儿寡母生活已经非常困顿,但是前期还是照常款待他们。

久而久之刘邦蹭饭也越发频繁,大嫂不堪其扰,在一次刘邦带着朋友去吃饭时,用勺子刮锅底,刘邦的朋友们听到后,明白这是家中没有粮食了,于是纷纷自行离去,刘邦感觉很没面子,来到厨房发现锅中竟然还有粮食,对大嫂非常不满。

公元前202年刘邦汜水之阳称帝,给兄弟姐妹封号时,偏偏遗漏了自己的侄子刘信。刘信虽然不敢说些什么,但是刘老太公实在心疼自己的孙子,于是找到刘邦。说起当年你大哥待你可是不薄呀,如今你也应该善待他的儿子。刘邦说起当年对大嫂的怨恨,说她不配为一个大嫂,但是父亲既然替刘信说话,也不好驳了面子,可是心中一口恶气实在难消,于是为报复大嫂当年的羞辱,封刘信为羹颉侯。这个奇葩封号其实是带有嘲笑,甚至侮辱的成分,是没有粮食的意思。

但羹颉侯刘信却并非一个平庸之辈,早年间击败过韩王信,而且他在任时政绩斐然,最著名的便是主持修建七门堰,上任之初便发现辖区内多干旱,百姓种地十分困难,于是领导修建了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千年以来一直福泽后世,保障当地农业生产。而且他还体察民情,带领着当地百姓种植良种水稻,种茶叶,织渔网,伐木舟,与民休息,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变得欣欣向荣起来。所以当地百姓修建祠堂,甘愿为其歌功颂德,刘信靠着自己的能力洗刷了封号上的侮辱。

司马迁确实没有写错,刘邦确实有小人物的性格,这也是比较真实的刘邦。但是刘邦为报复大嫂,给侄子奇葩封号,此举确实存在不妥,刘信毕竟是刘伯的唯一血脉,并且也非庸庸碌碌之辈,而当年大哥待他不薄。大嫂曾经嫌弃他蹭饭也是人之常情,给你款待是情分,不给是本分。况且孤儿寡母,没有经济来源,作为小叔子难道不应该是接济,帮助吗?还要给她们增添负担。也好在刘信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被埋没,靠着自己的实力为自己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