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真实的历史战绩来说,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才更应该是汉代将领的典型代表。反而描写和赞美他们的诗文,就比较少了,仅有王维的“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卫青不败由天幸”等不多的诗句,甚至很多都是励志的诗句,赞美和怀念的少忽悠少。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民族创造更多价值和荣誉的人被埋没,反倒是他们的部下享受了无上的荣誉,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李广出生于陇西李氏,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可以说是将门世家出身。自古以来对一个人盖棺定论的舆论权,基本都掌握在世族出身的官吏手中,比如历代皆为太史令的司马迁。
从李广的传记和司马迁的评语中就能看出评价之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这些话语大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
这不就是儒家学者的追求吗?自古富贵是烟云,唯有功名传万世啊!从汉代尊崇儒家开始,司马迁的《史记》成为了正史之本,所以他对李广的评价,基本上为李广盖棺定论,定下了基调。
“惜哉名将,天下无双”,二楼、三楼以及楼下的选手,就按照这个步子盖楼就好了,跑偏了可是要受到批判的,堪称古代“水军”的开始呀!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是西魏上柱国李虎,其先祖为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之君李暠,是李广的十六世孙。
可以说文化最灿烂的大唐,就是李广的后人一手打造的,那么作为皇室的先祖,又是在史书上极有名气的李广,那善于拍马屁的文人,还不得可着劲拍呀。当然了,拍马屁是个技术活,而且大唐时代的文人也是很有风骨的,可不是随便就低头拍马屁的。
正巧就赶上大唐武风盛行,四处征战,国危思良将,谁是良将,皇帝的老祖宗就良将啊,那可不得好好夸一夸啊!唐朝立国以后,奉行扩张主义,四处征战,征伐突厥,与吐蕃争夺西域,东征高句丽,南平南诏国,反正就是一直都在打仗。前期节节胜利,那可不就是虎父无犬子,名将李广之后果然厉害,大唐国运昌盛啊。
后期内乱不断、四处补漏,百姓困苦,人民又开始思念古代的良将了,又开始改变风向,怀念李广了。
赞美称颂李广的诗歌多是来自唐朝,同时流传后世最广的也是唐诗。历史总是那么捉弄人,卫青、霍去病虽然是千古名将,但是架不住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啊。李广的自杀和卫青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说是不是李广迷路了,或者是李广为了名声自杀了。
总归是在卫青的部下,你没有重视人李广,反正人家死了而且没战死,就是和你有关系,李家人就是这么认为的,司马迁估计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后世基本就这个态度。霍去病就更加直接了,为了替自己的舅舅卫青报仇,一箭射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这仇可是结大发了。李唐王朝确认了李广为先祖,那么对于这两个和李家多少有点过节的人物,当然就不能大肆地赞扬了,要不就啪啪打皇帝的脸了么。
而且李唐在武庙排名次的时候,都把李广排卫青和霍去病前面,可见还是很重视这个老祖宗的。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喜欢以写意来表达意思,这一特点在国风画作中使用较多。在诗文创作中,也很常见,比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极为重视写意的,写实的手法较少使用。所以在唐代诗人大都通过描写汉代的事情,来映射唐代。
那么在描写李广的时候,也可能采用这样的手法,只是将李广当作一种代表,就是古代名将的代表,或者是汉代击败匈奴的名将的代表,毕竟唐朝也面临着草原和西域的问题。这种手法就是让了解的聪明人,一看就自然明白,不会细细去追究。不明白的愚蠢人,那跟他解释再多也没啥意思,落了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