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 功名得失,命里皆有定数

2020-09-20 04:07:24 作者: 曾国藩 |

原标题:曾国藩 | 功名得失,命里皆有定数

曾国藩家书 第十七篇 致鸿儿:功名得失,命里皆有定数

字谕纪鸿儿:

家中人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手谕。(时在江西抚州门外)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曾国藩家书 第十六篇 致九弟:人生要有“硬”字与“悔”字诀

接李少帅信,知春霆因弟复奏之片,言省三系与任逆接仗、霆军系与赖逆交锋,大为不平,自奏伤疾举发,请开缺调理。又以书告少帅,谓弟自占地步。弟当此百端拂逆之时,又添此至交龃龉之事,想心绪益觉难堪。然事已如此,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吝字如秋,万物始落;凶字如冬,万物枯凋。”又尝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兄意贞字即硬字诀也。弟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庶几可挽回一二乎?

闻左帅近日亦极谦慎,在汉口气象何如?弟曾闻其大略否?申夫阅历极深,若遇危难之际,与之深谈,渠尚能于恶风骇浪之中默识把舵之道,在司道中不可多得也。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

字谕纪鸿儿:

从家中到军营来的人,许多人都称赞你举止大方,我心里少许宽慰。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做大官,我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孙做大官,只希望他们能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也可以适应节俭度日,这就是君子。

我为官已有二十年,从不敢沾染一点官场的陋习,饮食起居,还恪守贫寒朴素的家风,极其节俭可以,稍微丰盛些也行,太丰盛我就不敢了。凡是官宦的家庭,都是由节俭进入奢侈容易,由奢侈返回节俭很难。你的年纪还小,切不可贪慕奢侈的享受,不可以养成懒惰的习惯。不管大家庭还是小家庭、士农工商,只要勤苦节俭,没有不繁荣兴旺的;如果骄傲奢侈倦怠,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能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忘记曾高祖以来历代承袭的家风。我的父亲、叔父,都是黎明就起来,这些你都是十分清楚的。

富贵功名之类的得失,都是命中定数,一半靠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学做圣贤,全靠自己的努力,与天命没有一点关系。我有志向学做圣贤,可是少年的时候忽视了居家恭敬谨慎的修养,所以到现在还不免有戏言和戏谑的行为。你应该举止端庄,言语谨慎,这样就能为道德修养打好基础。手谕(此时在江西抚州门外)。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对于做官一事,曾国藩认为:“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中注定,一半是靠人的努力争取,一半是由上天决定。”对于不可必得的功名富贵,如果一味追求,反而会迷失本性。所以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圣贤,多读书,因为这件事全由自己做主,诚如孟子所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以学做圣贤为目标,才不会误入歧途。

道光十五年,曾国藩寓居在京城的长沙郡馆,参加了全国的会试,没有取中,便留在京城里研读经史。道光十六年再次出榜,仍没有取中,他意识到“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

于是,他便走出京城,决定前往江南漫游一次。道光十六年,曾国藩经过清江、扬州、往金陵溯江而归。因在京城住久了,所带的钱财所剩无几,弄得经济很紧张,他便向时任睢宁县知县的同乡易作梅先生借了一百两银子。在经过金陵古城的时候,他将借来的银子全部买了书。因所借银两还不够,他又将随身携带的衣服、皮袍卖掉加以补充。回到家中时,他将自己所购的《廿二史》全部摆出来,其父非常吃惊。问清其缘由,竹亭公高兴之余又告诫儿子说:“你借钱买书,我一定会为你还债。你如能圈点一遍,这才不辜负我对你的殷切期望。”

曾国藩听了父亲的话很震动,从此以后,黎明即起床读书,直到半夜才休息。他足不出户,几乎整整一年,硬是将《廿二史》圈点了一遍。

此后,曾国藩由考试途径一路晋升,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由道光十八年的赐同进士出身,先后晋升为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官、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到道光二十七年的二品大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至道光二十九年,三十九岁的曾国藩正月诏授礼部右侍郎,八月兼署兵部右侍郎,充任宗室举人复试阅卷大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余生平科名,极为顺遂。”

人生中有得有失,得可以使人欢天喜地,失可以使人捶胸顿足,这是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有些人得意忘形,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人因为失望而彻底绝望。一个人一生不要因为一点成绩,就窃喜起来,要知道还有更大的目标等着你去追求。同时,也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要知道,有多少人都是从逆境中闯出来的,从而取得了成功。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事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而是所谓“得失随缘”、“得不足喜,失不足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