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最终刚刚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一战分崩离析,之后后燕,西燕,后秦,后凉年先后在前秦的国土上宣布独立,到394 年,明存实忙的前秦的皇帝和太子又先后被擒被杀,由此整个北方可以说更是群龙无首,而对于下一位北方的统领者而言,前秦的兴亡或许既是一个经验同时也是一个教训。
早在前秦还没灭亡的时候,拓跋珪就如同慕容垂等人实现了重新的独立,建立了代国,不过直到前秦覆灭后的第四年,拓跋珪才正式建立魏政权,称帝迁都。最开始的时候北魏和后凉,后燕等政权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更没有人会想到其会在半个世纪后能够重新复兴前秦的大业,而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有时候能够出现一个文治武功的皇帝多多少少能够改变一个政权的命运并间接地左右了未来一个时代的走向。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后仅仅十一年便被自己的次子弑杀了,或许当年拓跋珪强抢人妇时不会想到所生下的儿子会结果了自己的性命,不过宫廷政变很快便被拓跋珪的嫡长子拓跋嗣镇压了,拓跋嗣在位十五年,也如同他的父亲一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钱坤,就此延长了北魏发展的黄金期,或许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只要能连续出现三位像样的统治者基本上天下就定了,蒙古的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满洲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关于这一点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历史的规律了,三代人几乎跨越了半个世纪,如果能够在这个跨度里一直保持高治理能力统治者当位,兴盛是必然的,拓跋嗣去世后,北魏已经在黄河流域拥有了显著的优势,而拓跋嗣的嫡长子拓跋焘下面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清理清理后院的工作。
423年,年仅十五岁即位的拓跋焘便有了“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志向,而在后面十六年的时间里,拓跋焘也将兑现自己的诺言。即位伊始,便把矛头指向了北方的心腹大患柔然,后经过两次北伐暂时遏制了柔然继续南下的马蹄从而为拓跋焘进攻胡夏消除了后顾之忧。公元425年,大举进攻陕西山西内蒙一带的胡夏,到430年将胡夏的所有领土几乎全部占领,这也间接地导致了胡夏在溃退的过程中灭了西秦,不过即是如此残存的胡夏的最后势力还是被北魏的属国吐谷浑消灭了。与此同时还是当初那个柔然在拓跋焘出征胡夏的时候又一次犯境,于是拓跋焘再一次北伐,最终同当年的窦宪一样,一直打到了燕然山才撤兵南回,而这一次北伐的消除后患也为拓跋焘的下一次出征清除了障碍,436年,拓跋焘灭北燕,439年,又灭北凉,而北凉的灭亡也宣告了跨时近一个半世纪的十六国时代的结束,而这一年也正是真正意义上南北朝开始的年份。
不过人物都有正反面,历史上其实对拓跋焘提及都是比较少的,和他行为的另一面也有关,著名的三武灭佛的始作俑者,同时晚年还逼迫了贤明的太子,这些都是其经常被诟病的地方,不过这或许也是习惯于攻城拓地的君主的一个通病吧,秦始皇的焚书抗儒,汉武帝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或许也正是因此这些君王在历史上留下的更多是功过参半的形象,不过其实当真正细查历史时,各方面都全能,能统筹兼顾的君主其实并没有,或许也正是如此,所谓的圣君本来就是一个云雾飘渺的理论性的东西,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们盼求太平盛世的一种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