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书生说:给我六万大军,我能活捉努尔哈赤!后来怎么样了?

2020-07-30 15:35:28 作者: 这个书生说:

(金庸先生所著《袁崇焕评传》)

小时候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在《碧血剑》结尾老先生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正是在这篇文章里我认识了熊廷弼。

(在孙承宗和袁崇焕之前,熊廷弼是当之无愧的辽东第一人)

熊廷弼,辽东三杰之一,在孙承宗和袁崇焕之前他是毫无疑问的辽东第一人,可惜和袁崇焕一样,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没有战死沙场却以行贿罪被当众斩首,死后连个全尸都没有,被作为反面教材 “传首九边”,而谈到熊廷弼的屈死,必须要说到一个人和他吹得一个牛皮。

(王化贞,不管愿意 与否,他的命运都和熊廷弼紧密相连)

这个人名叫王化贞,他吹的牛皮是:给我六万大军,我能把努尔哈赤生擒!

(在关东即将不保之际,正是王化贞力挽狂澜,镇守广宁)

当然了,以咱们的视角肯定会把他当傻瓜,但在辽东百姓和朝廷大臣的心中王化贞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

天启元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骑兵们连战连捷,攻下了沈阳和辽阳,朝野闻之震动,天启皇帝甚至拉着首辅叶向高的袖子哭泣。这个时候王化贞在广宁当参议,广宁这地方虽然不出名但却至关重要,首先自从大明建国后此地便是辽西重镇、辽东总兵行辕所在地,它既是明朝在关外的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更是大明镇压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军事重镇,是辽东的咽喉,守卫山海关的门户,如果广宁在丢失,基本上可以宣告着大明在关外构建军事体系的崩溃。

广宁只有一千弱兵,左有蒙古虎视眈眈,前有后金一路攻城略地,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广宁也保不住了,但王化贞召集流民,结好蒙古,惨淡经营,愣是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手下的兵力还由一千扩充到了一万,王化贞的功劳和能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任谁提一句王化贞,那真是人人都竖大拇哥夸赞。

(由于有东林党的支持,王化贞很快掌控了辽东的统治权)

虽然守广宁颇为可圈可点,但王化贞的能力也就到此为止了,您让他守个城池,安抚人心他能够圆满完成任务,但让他掌控全局总管辽东那就超过了他才能上限,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但很遗憾王化贞没有这个自知之明,东林党人更没有,作为东林党党魁、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弟子,王化贞是根正苗红的东林党人,就凭这个东林党人们对他大肆声援支持,而王化贞又是个狂妄自大喜欢吹牛逼的性子,《明史》就评价他“化贞为人呆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翻译过来就是王化贞是个铁憨憨,对于军务一窍不通却喜欢吹牛逼,朝廷的东林党们也是些憨憨,在这个大忽悠的一番天花乱坠之下竟然还深信不疑,于是朝中的衮衮诸公把王大人当做了收复辽东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他委以重任。

(大明第一汉奸:李永芳)

只可惜东林党人好糊弄,熊廷弼却不好糊弄,朝廷一方面任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另一方面启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按理来说王化贞要受到熊廷弼节制,可架不住王化贞是地头蛇,手上有兵,光杆司令熊廷弼在军务上根本就插不上话,王化贞对熊廷弼是爱理不理既不恭敬,熊廷弼是个暴脾气,面对王化贞这种不懂军务的憨憨是气都不打一处来,所以两人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关于如何平辽,两人更是吵个没完。

熊廷弼深知努尔哈赤的厉害,为了对抗后金骑兵,熊廷弼强调必须积极防御,联合朝鲜,在正面战场上以骑兵、水师和步兵对后金政权实行三方面包围—“广宁用骑步对垒于河上,以形势格之而缀其全力;海上督舟师,乘虚入南卫,以风声下之而动其人心;奴必反顾,而亟归巢穴,则辽阳可复。于是议登莱、天津并设抚镇,山海适中之地特设经略,节制三方,以一事权”。

而王化贞的方案就简单多了,六个字总结就是:靠汉奸,拉蒙古。这位大爷完全将希望寄托于汉奸和蒙古人身上,像李永芳这种早早投降后金的汉奸可以争取过来当内应,在战争中便可发挥奇效;而王化贞忽悠东林党,蒙古人则忽悠王化贞,为了拿到朝廷赏赐蒙古人拍着胸脯说只要王大人要讨伐后金,我们蒙古能凑出四十万大军追随!有这数十万大军,平定一个区区后金那不是手到擒来?所以为了拉拢蒙古出兵,朝廷拨来的军费王大人没想着锻炼士兵、购买装备,竟然全都一车车往蒙古送,王大人一番摩拳擦掌,向朝廷申请讨伐后金!

熊廷弼表示???咱们连守都守不住,你还想着进攻,怕是脑袋被门夹了吧?

王化贞则说:正是因为咱们不能守,所以才要出战,正所谓以攻代守嘛!

熊廷弼继续表示???就算是你想打,但现在滴水成冰,天寒地冻,运送粮草也不方便,怎么打仗呢?

王化贞说:这不用害怕,只要王师一到,辽东百姓们一定会望风而降,还会把叛将绑住送过来,所以不用太担心!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