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品最差的诗人,但写诗却极具深情,一首小诗成流传千古佳作

2020-07-17 23:16:12 作者: 唐朝人品最差

千里回家路,近乡却难情,悲从苦中来,因果原自己

公元706年,诗人在经过汉水的时候,此时也正是武氏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唐中宗便将诗人贬谪到了泷州进行参军。就在这之前的一年里诗人刚好路过此岭,第二年春天诗人再次冒险逃回了洛阳,并在经过汉水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篇。另外也有人表示过,这首诗是诗人李频在被贬谪到泷州逃回洛阳的途中,经过汉水的时候所创作的诗篇,但是无论这期间诗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诗人一定是遭遇了贬谪,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好好的欣赏一下这首诗篇吧。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应该是诗人自己的亲身经历,诗人独自一个人客居在岭外,与家里音信全无,经过了冬天之后又来到了春天。然而此时的诗人距离家乡越近心中也是越加的胆怯,从来不敢询问从家里那边来过的人。在我看来这首诗主要描写的便是诗人思乡之亲切,形象生动的刻画了此时诗人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家乡了,然而此时诗人即将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了,那种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更是涌上了心头。诗人在这首诗篇当中虽然没有使用太过复杂的语言,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意十足,看来诗人对于揣摩人物的心里活动还是非常擅长的。

再这首诗的前两句当中,诗人主要叙述了自己被贬谪到岭南的基本情况。在我们看来岭南这种蛮荒之地,本来条件就已经十分的艰苦了,更何况此时诗人还与家人失去了音信,彼此之间更是生死未卜。诗人也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个冬天和春天了,也是一件非常让人伤心的事情。在我们看来诗人并没有直接对与家人断绝联系的描写,而是分层次依次递减,逐步为我们进行展示,这也描写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很好的强化和加深诗人被贬谪期间的孤独之情,自己诗人心中对于家人、家长的无限怀念之情。

其实在这两句话当中,"逐"字和"复"字运用的恰到好处,这样的描写也是非常具有远见的。诗人被贬谪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几乎在生活上失去了一切精神的慰藉,在这里仿佛就是度日如年,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往往更加难受。虽然我们看上去前连句话非常的平平无奇,并没有什么惊人的描写,但是这样朴实无华的描写方法往往更加深得读者们的喜爱,那种打眼一看便可以感受到的思想内容才是最引人入胜的,所以这两句话在这首诗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用拥有了这个完美的背景,才是个下面两句当中的抒情每一个字都会所根据。

在后面的两句当中,主要描写了诗人逃离途中复杂的心里变化。"近乡"两个字很好的交代了诗人因为长期不与家人联系而不得不选择逃离自己被贬谪的地方。诗中所谓的"请更怯",也就是说明了诗人离自己的家长越进,心中担忧之情也是越加的浓厚,到后来简直直接变成了一种害怕的心里,甚至到了"不敢问来人"的尴尬境界。其实,按照人之常情来说,这两句应该是先写乡情切再写欲问人,然而在诗人的描写之下尽然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但是在我们的反复琢磨之下,也会惊奇的发现,似乎这样的描写有的时候会变得给家贴切,也只有这样的描写才使得诗人在前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象,在我们现在看来更加的符合常理,这也是诗人高超的文采所在。

诗人宋之问此次被贬谪到了泷州,我们都知道是因为他依附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所以在武则天死后现如今的皇帝当然不会轻易的放过他,所以在我们看来诗人似乎是罪有应得的,史学界一定对宋之问较为鄙夷,认为人品太差。但是在这首诗的读者们,却往往可以在精神上也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宋词君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诗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似乎已经忘却了所有的事情,在诗中为我们仅仅只是展现出一个长期居住在异乡,与家人了无音信的孤独之人,在回到家中的途中产生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思想感情。

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心理感情,在人们的认知下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因此产生了一种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所以在诗人这种特殊的描写之下,使得读者很容易便会忘记诗人在真实生活中的遭遇,从而与诗人在诗中产生共鸣。我们不管诗人宋之问在生活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这样富有文采的诗篇还是值得我们歌颂和赞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