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张昌宗等人的权势全都系于武则天这位八旬老妪一身。此时的武则天年老多病,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旦她倒下了,李唐复国,张昌宗等人必然会遭到彻底的清算,到时候,不但自己的荣华富贵会成为梦幻泡影,性命乃至于整个家族都要彻底灰飞烟灭。
张柬之等策划了神龙政变
相比之下,如果自己当庭反水,虽然会大大地得罪张昌宗一伙人,以及武则天,却可以博取到今世乃至后世的美名,获得一笔丰厚的政治资本。日后如果皇帝宾天,大唐复国,自己肯定会因为今日的义举而收获巨大的回报,高官厚禄绝对少不了。
那这样做的风险呢?流放,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万一被判处极刑呢?自己在此事中虽先应后反,貌似有点“欺君”的成分,但究其根本也并无实质性的罪过。况且现在已经过了武则天打击异己的高峰阶段,群臣力保魏元忠的同时,肯定也会设法为自己求情,下狱论死之事或可避免。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帮助张昌宗诬陷魏元忠,自己只能获得短期的利益,从长远看来,却是遗祸无穷,难免身死族灭。而站在魏元忠一方不仅利益更长远,回报更优厚,还胜在有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况且,后者更符合自己内心的大义,不会有悖于良心。
仔细权衡利弊,才好做决策
女皇面前的反水
于是,在武则天审视的目光和张昌宗殷切的期盼中,张说给出了答案:“陛下明察,在您面前,张昌宗还这样逼迫我,可以想象他在外边时是何等的气焰嚣张!我站在金銮殿上,不敢对您撒谎。我确实没有听见魏元忠说过那种话,只是张昌宗逼我不得不作伪证啊!”
“什么?”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顿时惊掉了下巴,这厮反水了!
这时候,或许张昌宗才意识到一个问题:此前张说在自己手下编诗集的时候,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讨好、攀附自己,以求升官发财,却迟迟没有什么动作,显然心里是对自己很有抵触的。而自己此前仅用一番简简单单的威逼利诱,就令他一下子屈服了,实在是太过轻松,充满了不真实感。
现在看来,张说的屈服真是“其中有诈”啊!说不定,这一切都是魏元忠和张说的谋算,目的就是为了骗取自己的信任,获得在武则天面前为魏元忠脱罪、顺便打击自己的大好机会啊!
周公姬旦曾摄政,但后来还政周成王
惊怒之下,张氏兄弟口不择言,急忙又说张说与魏元忠是同谋,诬陷他曾经形容魏元忠是伊尹、周公,暗示他们有不臣之心。
两个不学无术之人哪里比得上考了全国第一的学霸?张说一下子就抓住了2人知识储备不足,曲解古代名相事迹的弱点,不仅进行了反驳,还顺势讲道:“陛下,其实臣知道,今天如果听命于张昌宗,我或许立刻就能加官进爵;如果不作伪证,就会立刻招致灭族。但是,我怕魏元忠死后冤魂不灭,所以不敢诬陷他啊!”
女皇闻言大怒:“你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押下去一同治罪!”
钦州今日好山水,唐朝时候很艰苦
此后,张说始终不肯诬陷魏元忠,朝中群臣和民间百姓也都前赴后继地出来为魏元忠、张说等人求情,猛烈抨击张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最终,武则天下令将张说贬到岭南,到今广西钦州去做了一回“客家人”。
尾声
张说的“客家人”生涯只持续了一年多。待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李唐复国之后,唐中宗李显很快便将张说召了回来。正如前文所言,张易之、张昌宗等人遭到了清算,其势力被消灭殆尽,而张说则得到了帝王和臣民的信任,先后成为了唐睿宗、唐玄宗两代帝王的宰相。他在唐玄宗时期首倡推行募兵制以取代崩溃的府兵制,深远地影响了大唐的未来。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张昌宗#武则天#张易之收藏
此时的太子是庐陵王武显,后改回李姓
在位的皇帝谁能忍得了这个?武则天顿时大怒,立刻把魏元忠等人关进了监狱。但是她或许是考虑到魏元忠身为宰相,位高权重,直接砍头并不合适,故而留了个后手,下旨择日当面对质。
张昌宗的拉拢
张昌宗一看无法轻易置魏元忠于死地,只能在当面对质的时候下功夫了。在女皇面前,如果只有自己一张嘴述说魏元忠的大逆不道,说服力明显不够——你一个天子弄臣,怎么能听到宰相私下里的话呢?显然,张昌宗若想彻底扳倒魏元忠,必须要找到其他人证。
思来想去,张昌宗突然想到了曾在自己手下参加诗歌集《三教珠英》编纂工作的张说。此人早年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在策论中获评“天下第一”,不仅在文化界很有些名气,在武则天那里也是挂了号的。同时,此人也一向循规蹈矩,对自己没有失敬之处,看起来就是个很听话的人,值得一用。
武则天组织编修诗歌集《三教珠英》
于是,张昌宗秘密接见了张说,说明原委,并一面用高官厚禄诱惑张说,一面也暗暗地以魏元忠的处境来威胁他。张昌宗的权势和许下的锦绣前程果然是制胜的法宝,张说当场就同意了。此刻的张昌宗心里或许既有得意,又有对所谓文人的鄙夷:权势的威逼和荣华的利诱面前,又有几个自命清高之徒能坚守底线呢?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帮助张昌宗诬陷魏元忠,自己只能获得短期的利益,从长远看来,却是遗祸无穷,难免身死族灭。而站在魏元忠一方不仅利益更长远,回报更优厚,还胜在有逃出生天的可能性。况且,后者更符合自己内心的大义,不会有悖于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