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创立者,元世祖忽必烈曾经下了一盘大棋,他为了“南临中土,控御四方”,在元朝建立后,将都城从原先偏居西北一隅的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迁往当时的中都(今天的北京),由此,北京城作为世界大都的格局从此被永载史册。然而,今日寻觅曾经辉煌一时的元大都气象,其实,所留历史的遗迹十分稀少,就连仅有的元大都城垣,也几乎是被掩盖在后来者居上的明清文明之下……元大都从建造到消失,而其所经历的岁月,也仅仅只有700年。
元大都复原图忽必烈,??北京城作为全国心脏地带的奠基者!????
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建立蒙古帝国,1215年,成吉思汗攻克中都(今北京),并用一把火烧掉了原先金的中都城。120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大汗位,1267年,忽必烈正式迁都中都,并选用刘秉忠在此设计建造元大都城。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又于第二年,即1272年下诏,将中都改为大都,正式作为元朝的首都存在。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北京城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作为全国的心脏地带,以及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存在。
元大都规划和设计者刘秉忠
此后,历经明清七百多年岁月,一直到今天,北京城这一特殊地位都不曾改变。而在此之前,北京仅是作为蓟、燕地方性政权的地位存在。
当时,元大都的规划建造规模,达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水平之最,就连之后明清的首都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建立起来,而且要比先前元朝时候的都城规模小了不少。另外,元大都的建造风格也比较特别,相比明清更是格调大不同。
元大都地图为何偌大元大都样貌,仅700年遗迹几乎无存?
历史上,规模宏大的元大都究竟长什么样?实际,随着王朝的迁移,元大都可留下的痕迹屈指可数。其中的历史因素:
第一个,与明朝对原始元大都城墙的迁移改建有关。
当年,元顺帝败走,徐达攻入元大都,而鉴于当时元大都城北方向百姓稀少,显得十分空旷,为了防止元军反扑,而百姓供给战线过远不及时,1368年,徐达派人将城北城墙往南迁移,然后建起了一个用土堆砌起来的新城墙,而且以日字的形状排列,这样就不用再担心一旦打起仗来百姓补给供不上的问题。
到了1371年,这个后建起来的城墙从此为界,然后由这段城墙往北地方的地域彻底给废掉了。其中包括以前在北城墙上面的安贞门、健德门,以及东边和西边城墙上面的光熙门、肃清门,这四个城门也都给废掉并拆除了。
然后,包括在新大都里面的城墙虽然当时没有被拆除,但是也给朱元璋废掉不用,只是当作临时拱卫城池的备用。
接着,到了朱棣时期,永乐四年,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然后下令将北京城的南墙再往南移了二里地,于是元朝时期留下来的南城墙也被废掉拆除而没有留下来。
直到元朝灭亡后,元朝的南城墙几乎在风雨的侵蚀下只剩几座土堆,被人们称作“下岗”、“上岗”两个名字。接着,到了清朝,就连这几座土堆也没有了。真的是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来。
第二个,元大都城垣建筑的风格,尤其是城墙,注定了寿命不会太长。
如果想窥大元都城旧貌,在今日的北京,可不是那么容易。
目前,从可获得的历史资料来看,元大都的面貌实际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大有不同,尤其是在城墙建造的风格上。
元大都从城墙城门来看,在城的四角分别有角楼,而且每个城门上都有城楼,外面有护城河。
元大都崇天门
崇天门平面复原想象图
再看元大都的城墙,它的形状大概成梯形,也就是说基座宽,上面窄。而且它是用全土夯成,而非直接用砖块或石头垒上去。
元大都城墙建造的方法大致是:先挖地基,再在两边立板,然后填土、夯实、再填土、再夯实……这样不断的持续下去,而且每夯土高一层,它的当板也会随之往上提一层。在城墙夯完后,立板就可以拆除了。这种铸墙方法,其实和我们农村一些院落的土墙比较象,只不过气场上看起来更加宏大而坚实。
正因为元大都的城墙用纯土夯成,很容易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并不多。
那为何元大都的城墙,当时忽必烈不选择采用砖砌呢?是在偷工减料吗?
其实不是,这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个性有些关系,元蒙政权,是由“骑在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创立,在忽必烈时代,由于习惯四处征战几乎不停歇,忽必烈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民力和财力,在新造元大都的时候,城墙除了只有西面一角略有包砖外,城墙其他地方尽为裸露的夯土所成。
如果各位对元大都时期的城墙比较感兴趣,目前在北京还是可以找到些许踪迹,您若去安定门、德胜门外的北土城,基本就可以看到了。那里至今依然保有元大都的城垣遗址。
元大都的城垣遗址
目前,在北京北部三环到四环之间,建有一处长约9公里的带状公园,它西起学院南路明光村,北经学知桥折向东,然后东到芍药居附近,而且中间还有一条小河一直贯穿始终。这便是北京城可以觅得大元遗迹的好去处“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这一地带,如果从飞机上俯瞰,简直称得上北京城的“绿腰”。而且,这里还是很少为人所知的,北京最具规模的应急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