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临摹:满白如何不板滞?呼应的手法有几种?

2020-09-23 22:38:14 作者: 古玺临摹:满

释印一个“疒(读nè,病字头)”,加上一个“酉”字,这个字念“将”,就是将军的“将”,所以这方印印文为“将军之玺”。

燕国设有将军之职,《史记·燕世家》记燕王哙三年,因让位于子之,“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事又见《战国策》。又《新序·杂事》:“惠王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去之赵,不归燕。骑劫既为将军,田单大喜,设诈大破燕军。”均其证。(曹锦炎《古玺通论》187页)

章法上的精妙我们已经说过,我们学习古玺,重点章法,所以,我们临摹这一方印,最重要还是理解它章法上的精妙:

1、峻拔一角。这方印的四个字,“将、军、鈢”三字是密实咬合的,从视觉上来说,这三个字连成一片,占满了“右上、右下、左下”三个印角,使“左上”角单独跳了出来,这是它“满白”却不陷入呆滞的主要原因。有了对比,视觉冲突存在了,怎么会呆滞呢,“峻拔一角”,似乎是书法术语,最早出现在“隋僧智果的一篇《心成颂》,是研究字法结构美规律的文章”(李刚田《李刚田谈篆刻》81页)强调对比之美,用在这里很合适。

(“之”的不同)

实现“峻拔一角”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三密一疏”、“三疏一密”,“三方一圆”、“三圆一方”……总之,保证印面“围三阙一”,达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就好。实际上,这方“将军之玺”达成效果的方法就是“三密一疏”或“三直一斜”,利用的都是“之”字与其他三字的字形和笔画差别,在这方印里面,“止”字是能够有条件“跳”出来的那个字。在实际创作中,我们一定能在四字印中找出一个能“跳”出来的字,不是么?如果没有,我们还可以调整字法、篆法……

2、呼应。之前我们无数次提到过疏密,那是章法的底层原则,疏密使印面各元素之间产生对比,生成冲突,那呼应呢?恰恰相反,是为了建立联系,不管是左右呼应还是上下呼应,亦或对角呼应,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联系。

比如这一方印:

(对角呼应)

沿中轴线左或,右上角的“将”字,和左下角的“鈢”字,在左右的宽度上都突破了印的中线,这是“对角呼应”,方法很简单:“空间大小”的呼应

当然,对角呼应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1、用疏密。对角的疏,对角的密,都可以形成呼应。比如:

(疏密手段下的对角呼应)

第一方是秦玺“废左丘尉”,这是典型的对角呼应,手法是疏密。第二方齐玺“昆亭之玺”,也是对角呼应,用的手法也是疏密。

2、用字型方圆。比如:

(字型及笔画方圆形成的对角呼应)

这是一方齐玺“夜邑坰冢玺”,虽然是五字玺,但经过前两个字的合文之后,以四字章法组成印面,“坰”和“冢”形成标准的对角呼应。用的手法,是字形及笔画的方圆特征。

当然,还有面积大小,字形方圆,笔画斜直、圆曲、相同的文字部件(比如相同的偏旁)……其实就是利用相同的视觉元素,组成印面的呼应关系,使印面浑然一体,印面更团聚……总之,使之更具印章属性。

(齐玺:右闻司马玺)

当然,古玺印的章法与后来的秦印、汉印不同,它更多情况下是天真烂漫和诡谲奇肆的,那是古玺特有的无秩序之美,比如上面这方齐玺:右闻司马玺,它大开大阖,决不矫揉造作,当然,也因此,增加了我们学习古玺的难度。

(【篆刻作业】之24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