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年间的“党锢”案为何被后来的读书人所津津乐道

2020-09-24 14:24:26 作者: 东汉年间的“

汉恒帝

在汉桓帝、汉灵帝两位皇帝当政期间,皇帝本人昏聩,政治局面荒乱,国家权力被宦官集团所把持。尤其是汉灵帝,不但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居然还公开宣称宦官张常侍(张让)是他的父亲,赵常侍(赵忠)是他的母亲。

十常侍

一些有胆识、有骨气的士人羞于和这些阉人为伍,他们采取半公开以至完全公开的形式和当权的宦官集团抗争,这些志同道合者,当时被统称为“党人”。政府迫害“党人”而发起的政治运动,当时被称作“党事”。当权的黑暗政冶势山对“党人”的追害,有禁止他们出任官职,并且限制他们的社会活动的形式,当时称作“党锢”。

大宦官

李膺、陈蕃、王畅三个人是这些士大夫集团中最受祟重的。太学生的领袖郭泰、贾彪等与他们关系紧密,太学中曾经流传这样的赞美之词:“天下楷模李元礼(膺),不畏强御陈仲举(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畅)。”其中,李膺的声名最高,士人以能够和他交往为荣耀,称之为“登龙门”。

登龙门

李膺曾经任主持京师附近中枢地区行政的最高长官司隶校尉。当权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婪残暴,杀害孕妇,李膺执法威严,依法处死。术士张成预言不久就会有赦令颁布,于是指使其子杀人害命。李膺依法处死张成。张成生前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其弟子牢脩于是上书诬告李膺等指使太学游士,相互结为朋党,攻击朝廷,扰乱风俗。在这种乱局之下,宦官势力集团添油加醋、颠倒黑白的污蔑学子们要造反,造反那可是大事情,皇帝听说后果然震怒,下令大捕“党人”。

皇帝下令

李膺等人于是被逮捕,并且又牵连二百余人。有逃遁的,都被悬赏通缉。一时间追捕这些逃亡士子的使者频繁出动,道路出发的车马随时可见。第二年,李膺等人被释放,允许归还田里,然而宣布禁锢终身。这些“党人”的姓名,也都被官府一一登记,记录在案。

李膺

党锢之祸发生后,激进的士大夫集团并没有被强权压服。知识阶层中益发群情激昂,这些敢于反抗宦官集团的正直天下名士,被坊间加上“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光荣称号,广为传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

归乡

舆论的穿透力是很强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还有一些没有被列入“党人”名单的名士,都深以为耻,主动上书请求以附党之罪连坐。可见“党人”在当时社会的特殊的舆论形象。一时,“党人”的崇高风格为士人舆论所敬仰,朝廷的丑恶作为则为士人舆论所鄙弃。

党锢残石

被列为“八顾”之一的议郎巴肃,起初曾经与陈蕃、窦武一同合谋诛杀宦官,事败后只是坐党禁锢,但是巴肃从容不迫,自己乘车前往县府投案。县令面见巴肃,解下印绶准备和他一起逃亡。巴肃镇定地说,作为人臣的,有政见不敢隐瞒,有罪过不会逃避。既然不隐瞒政治见解,又怎么能逃避刑罚呢!于是从容被害。

巴肃投案

被列为“八及”之首的张俭,被宦官检举,上书说他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谋危害社稷,而张俭是其首脑。于是皇帝下诏收捕张俭。张俭流亡于各地,沿途所投靠的民家,无不看重他的名行,不惜冒着破家的危险予“收留,不惜牺牲自己予以掩护,为此有十多家因此遭受惨重的迫害。

张俭

朝廷大规模逮捕党人时,李膺正在故乡隐居,乡人得知消息,劝他暂时逃避。李膺回答道:如果有祸事则不逃避灾难,如果有罪过则不逃避惩罚,这是臣子应当持守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他拒绝出逃,自赴诏狱,终于死于狱中。他的妻子儿女被强制迁徙到边地,门生故吏及其父兄都被禁锢。

李膺塑像

经过残酷的政治迫害过,“党人”横死狱中的多达百余人,被牵连而死、徙、废、禁的又有六七人。“党锢之祸”,严格说来,是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但是,东汉“党人”的正义感,无私情操,斗争意志和坚定气节,却代表着一种进步的时代精神。他们这种抗争精神,成为后世读书人学习的典范。

参考资料:《后汉书·党锢列传》宋·范晔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