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去世后,在非正常状态下,雍正继承皇位。由于继位有程序上的“瑕疵”,雍正的合法性饱受质疑。某种程度上而言,雍正皇位的稳固性,远超康熙在位的任何时期。
雍正的对手是诸位皇子,虽说都是亲兄弟,但兄弟之情不会就此淡化权力争斗的残酷性。封建皇权争斗的残酷性在于,它会将政治生涯之外的一切所纠缠进来,逼迫参与者采取任何非正常手段,甚至以消灭对方生命来达到目标,因此才会泯灭所有情感,包括父子兄弟之情。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朱棣的靖难之役,都是这种残酷斗争的写照。
夺嫡失败的其他皇子,对雍正或多或少都有不满。其中,敌意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胤禩、胤禟以及胤禵。直到雍正四年,雍正才将这股力量彻底清除。在打击兄弟的同时,雍正也拉拢一批,这当中就包括怡亲王胤祥与果亲王胤礼。
胤祥在康熙朝被雪藏,但与雍正关系好。雍正继位,胤祥就成了大清的二号人物。相比胤祥的青云直上,胤礼就没那么幸运。
胤礼是康熙的十七子,母亲为纯裕勤妃陈氏。在康熙的后宫之中,由于陈氏出生低微,仅是二等侍卫之女,因此后宫地位也很低。康熙三十三年,陈氏入宫时为宫女,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被册封为勤嫔,这待遇甚至连胤禩的母亲卫氏也不如。
可能正是由于背景不如人,胤礼在康熙朝比较安分守己,既没混到爵位,也没参与皇权斗争。他从小接受严格的满汉教育,师从御用文人沈德潜。长大后,胤礼对藏传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曾专心研究佛学经典,还选编刻印了《古文约选》。
即使没有显山露水参与皇权斗争,但到了雍正朝,胤礼同样受到排挤,只是没有八爷那么悲惨。雍正不知是心虚还是本来就多疑,将胤礼看作八爷一党,并惩罚其到遵化守灵。好在胤祥深明大义,他向雍正说情,解了胤礼的危难。雍正元年,雍正认可了胤礼的才能,册封他为果郡王,并负责理藩院的事务。
后来,雍正整顿旗务,准备收回旗权,便让胤礼接管了正黄旗蒙古都统和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胤礼配合着雍正,削弱了各旗主王爷的权力,加强了皇权。雍正见他办事用心,给他安排的差事也越来越重要,甚至让他代皇帝行祭祀礼。
雍正六年,雍正加封胤礼为和硕果亲王,并让他一人身兼多职。尤其是胤祥去世后,胤礼更加倍受恩宠,这主要是因为:
一、胤祥去世,让雍正痛失臂膀,身边肯定需要人来填补。这个人既要有才能,还要得到信任,胤礼再合适不过。
二、雍正的兄弟政敌已经纷纷凋零,可以说朝廷上下已经没有对手。这时的他,也需要拉拢几位兄弟,显示出皇室内部的团结。
雍正在传位给乾隆时,还没忘关照胤礼,在遗诏上注明,让其位列四大托孤重臣之一。
首先,这种殊荣,代表着雍正对胤礼生前的认可,既包括兄弟之情,也包含能力、忠诚度。考虑到弘历年轻,缺乏政治经验,雍正很有必要物色几个信得过的助手,胤礼也就顺理成章成了辅政大臣。
其次,为权力平稳交接而布局。清朝从开国到雍正朝,权利交接从来都惊心动魄,雍正对此深有体会。他虽用秘密建储制度,确立了弘历为接班人,但还未经过实践的检验。为了万无一失,雍正要做进一步的安排。四位辅政的大臣的选择,就是立储的补充。张廷玉代表汉人,鄂尔泰代表满人,然后皇室占两个名额,有他们撑场子,局面不会失控。当然,必须要是雍正觉得的忠诚可靠之人。
乾隆顺利地继承皇位,对胤礼也礼遇有加,又是亲王双俸、实际权力,又是御前免跪。乾隆三年,果亲王胤礼与世长辞。
秋媚说:胤礼是康熙的皇子中,出生比较低,但结局比较好的一位。他在康熙朝被冷落,却躲过了雍正的清洗,还能身居高位;到了乾隆朝,虽英年早逝,却躲过了乾隆的鸟尽弓藏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