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不仅是书法之美,更是北宋人整体文化追求的体现

2020-09-28 18:29:50 作者: “对钱”不仅

北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春秋战国以来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

北宋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到1127年靖康之难。共历9位皇帝、167年,共有35个年号,其中有26个年号铸了钱。每年铸的钱数相当于唐代每年的20倍左右,虽已过去近千年,但存世量依然非常大。

据专家统计,全世界大规模发掘铜币有48次,共出土55万余枚。其中,中国钱占99.8%,中国钱中北宋钱占83.39%。仅1967年冬,湖北黄石兴建水利,工人们在西塞山脚下取土时,发现了一个宋代钱窖,一次就发掘出北宋钱22万斤。

在众多的北宋铜钱中,除了我前面说过的“御书钱”外,还有一种“对钱”也很有一说的必要。

“对钱”的概念是清代中期古钱收藏家翁树培,在1786年提出来的。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对它的解释是“对钱是北宋钱币的一大特色,是宋钱书法按十一日集中体现。对钱是指两枚钱币钱文、形制、材质相同,而钱文书写采用不同的书体,故称为‘对钱’”。

中国钱币博物馆前馆长戴志强先生的解释是:“对钱是指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用两种或几种不同书体的文字配对制作的同一钱文的年号钱(或者国号钱)。这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书体配置的对钱。尽管书体不一,但它们是同一钱监、同一时期铸造的,甚至是出于同一位设计师、工艺师或者工匠之手制作的。因此,即使书体不同,却韵味相通。这便是出现对钱的根由。”

我国对钱最初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璟交泰年间,分别铸有篆、隶二体、阔缘小字的“开元通宝”和“唐国通宝”两种对钱。北宋的对钱出现是在宋仁宗天圣元年,铸行了真、篆两体旋读的小平铜质对钱“天圣元宝”。

整个北宋期间,共发行了而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治平元宝、治平通宝、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佑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圣宋元宝、政和通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靖康通宝等23种为“对钱”类。

除了书法艺术外,对钱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对称美学思想在钱币上的体现。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上的对偶句和“对联”形式的演变,表明了设计师的特殊用意。这与北宋当时的文化环境有关,汴京的书画艺术蓬勃发展,名家辈出,原在西蜀、南唐的一些书画家也相继聚来,共同组成国家书画院。皇帝亲自题写钱文,铸“御书钱”,当然钱币铸造师们也不敢大意,也拿出最高的设计本领进行设计,这都给对钱艺术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北宋对钱是中国古钱币发展中的精品,值得大家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