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喝些什么酒?与我们今天的不太一样,很多酒连黄帝都喝不到

2020-09-28 21:31:25 作者: 古人都喝些什

都知道,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尚往来,尤其是逢年过节。在送礼的清单中,如果少了有档次的“酒”,似乎就拿不出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的一般,国人已将酒视作不可缺的生活元素,但为何不见南宋春节送礼清单中有“名酒”呢?

其实,古人喝的酒与我们今天不太一样。

现今送礼的酒,以“白酒”为尊。而在元朝以前,人们所喝的酒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米酒,古时称“醴”。由于度数不高大家可以接受,所以,都是自酿自喝或者用来招待客人的,以至于,酒成了当时消费量很大的“饮品”。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酒有四大类,分别是:黄酒、果酒、白酒和配制酒。黄酒用谷类酿制而成,粳、糯、粟、黍、麦等都可以用作原料,由当地的水土而定。在南方,由于经济的发展,糯米取代了黍秫等成了主要的造酒原料。

果酒,顾名思义,就是以各种水果为原料,其中,葡萄酒的产量居高。在《五总志》中记载了它的出处:“葡萄酒自古称奇,本朝平河东,其酿法始入中都。”可见,河东是葡萄酒的主要产区。

至于白酒争议颇多,一些专家认为,它起源于唐、宋年间,由中国人独创,并非引进技术。

不过,宋代喝的白酒并不是“蒸馏”白酒。虽然,有“蒸酒”的称呼,但却应该归属为“烧酒”,还有称其为“酒露”。配制酒有点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滋补药酒”,加入的“滋补品”多达近百种,有地黄、枸杞、菊花以及蝮蛇等,甚至,还有麝香。

其实,从类目上看和今日的酒已相当接近了。但是,当时的工艺实在过于“简陋”,也就决定了它的质量如“浑酒”,连皇帝都对此感到非常生气,于是,宋太宗下令将13349瓶湖州产、17283瓶衢州产的白酒“弃之”了。

那时候,民间用来岁供的酒,皇帝和上层阶级的人一般都接触不到。在当时的“名酒”清单中,也不见“诸司、邸第及诸州供送之酒。”之所以如此,在于这些酒的作用是“祠祭”。之后,赐给下人,或者直接卖给酒肆换钱,也就是朝廷所谓的“无本买卖”。

质量不高的酒,大家随处可以喝到。但逢年过节再拿出来送人,就显得很没意思了,还不如选择一些性价比更高的礼品,如:盐巴、茶叶等。

那么,南宋有名酒吗?它们又去了哪里?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大概是“汾酒”最早的宣传。

除了“汾酒”,据说“剑南春”也是唐代宫廷的专用御酒。对此,宋人不应该不清楚,只是平时很难接触到。

到了宋时期,“杏花村”虽已在“国土”之外,但酒却还在继续生产,只是需要贸易交换。而“剑南春”也有生产,只不过工艺复杂,产能有限,基本仅供皇家。

有资料说,宋高宗时期的“蓝桥风月”(吴后家)、宋宁宗时期的“清白堂”(杨后家),都是“剑南春”的工艺,属于真正的“御酒”。

除了上述两种名酒外,还有一些其它品牌,只不过,都被官方垄断了。如:“凤泉”,属于军队殿前司;如:苏州的“双瑞”及越州的“蓬莱春”,都由官府生产;另外,也有一些私人自已酿造,如“庆远堂”是秀王府的自有品牌。

那时候,宋孝宗非常爱喝名酒,他喝的御酒名曰“蔷薇露”,而给大臣们喝的“谓之流香酒”。所以,“蔷薇露”应是名副其实的“国酒”,不过,归属权则属于皇帝。可见,宋朝的名酒基本上不出现在市面上,更别提老百姓花银子是否能买到了。

即使一些文人雅士、社会名流,也未必能喝到。比如:李清照晚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所以,“淡酒”、“浑酒”不过是普通的酒,60文小钱便可以买到。

当年,辛弃疾调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正碰上大旱,他写了八个字,作为赈济救灾的宣传标语,“劫禾者斩,闭粜着配!”那时候,朱熹还特意跑过来看望他,礼品不过几本书,可是,辛大人却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款待。

可以说,酒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国民众的生活之中,不论是独饮或是众乐,总不缺其身影。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美酒”成了一个“特供品”。相较于现在枚不胜数的选择,“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应具有更多酒的意境。

“酒”作为我国一种世代相传的特殊饮料,虽然,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贡献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但无论酒有多美好,都要记住那句“不要贪杯”。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在饮用后能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祛风湿,让人进入愉悦、迷醉和超脱的精神状态,但是,过量饮用也会让人失去理智,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害。

参考资料:

【《酒的全事典》、《尚书·酒诰》、《唐代诗酒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