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人名命名一座城市其实并不罕见,相反在国内外都有此先例。比如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就是用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名字去命名的,以表纪念和敬爱。华盛顿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担任起义的总司令其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为美国的独立开辟了新篇章,立下汗马功劳。再谈国内,中国的禹州市,位于河南省,城市的名字就是起源于大禹。他是中国古时候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非治水莫属,之后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因为有此功勋便又有了禹州市名字的由来。
综上所述,可以推出,人名命名地名,都是建立在人物有着非凡成就,为了纪念这些伟人而命名。让后世铭记他所做的贡献。那么为何茂名市,竟然会用一个道士来命名?这个道士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这道士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这位道士全名叫潘茂名,在粤西那些地区呢俗称是"潘仙"。他属于一个被后世人仙化的一个有名人物。人称潘仙的潘茂名,290年到371年。生于高州根子镇潘,今天属于广州省茂名市。
潘茂名年少的时候,非常的好玩儿,不治家业,常常觉得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很偏远又荒凉。想一睹祖国的大好河山,于是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时候,收拾行囊出发东行,经过了新都(今浙江淳安县)石室,遇到两道士在下棋。停下他行径的步伐,驻足观看。其中一个道士问潘茂名:你也知道这些吗?潘茂名回答道:入由蛇窦,出似雁行。道士觉得潘茂名很有慧根和悟性,夸奖他如果能潜心修道,不日便可成为举足轻重的存在。潘茂名当场拜其为师傅,白天上山采药,晚上就修道炼丹。终日在后山学习炼丹和养生之法。
二十年过去,郭道士入山与潘茂名攀谈起了当时的动荡政局,民不聊生。南北处于分裂状态,尚未完成统一大业。于是潘茂名再一次起了云游中国的念头,拜别师傅,起身到了东吴。在建康(今南京)的时候,听人提及一位名叫张玄宾的茅山道士。据说此人"善谈虚无,广怀道法"。他听了之后非常的兴奋,当即前往拜访张玄宾。张玄宾精通樊子明的"遁变隐景"。且辅佐过石世龙建立了后赵王朝。
相传,粤西一带的百姓曾经感染时疫,盘茂名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把自己炼制的丹药(名为"大还丹""小还丹")赠给病人,治疗好了当时的疫症。传说他还以沉香为药引子提炼丹药,直到今天潘茂名的灵丹炼制方法还在坊间流传着。
他与神农氏一样本着一颗悬壶济世之心,尝百草,阅医术。成为了德高望重的贤人,深受粤西人民的敬重。有旱情的时候,他也会捷足先登,心系苍生,带领着众人来往于龙湫岩石祈雨,以求解除旱灾。当然,这份敬重也离不开他的悲悯天下之心,宽阔的胸怀。为后世人所歌颂。
现代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茂名纪念公园,呈现了他的伟岸和慈悲心肠,一袭青袍,剜发,他脚踩布鞋,身背药框。仿佛赫然在眼前,让我们能一睹这位传世人物的面庞,多了灵动,多了几分真实。更能切实体会到他的求志达道人生。这些吉光片羽,讲述了他的点点滴滴,提醒着后人也要像他伟大的精神致敬和学习。粤西地区留下了多处关于盘茂名的遗迹、遗物还有标志性建筑,可见潘茂名对粤西地区影响之深远,对粤西地区的文化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存在。
他精通道学和药理,是出名的药师和道士。著有潘茂名签语一百条、潘茂名的文化思想(岭南潘茂名文化)。潘茂名对粤西道家文化的思想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和意义。潘茂名早期是属于道教的丹鼎派。其炼制丹药的水平很高,平易近人你,不肯收穷人的看病钱,医术极佳。得后世众人评价"济生有奇诀,救人须用心"。做到了妙手回春之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潘茂名信仰道家学说,他认为,上药三品,包括神、气、精。他道家认为人是天地于阴阳冲和之气造成,表现在精、神、气三方面。精为天、气为地,神为精气的化合。心神动摇,精气散死,反之则长寿。这些观点与中华传统养生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潘茂名在晚期的时候,受到了来自儒家和佛家思想的冲击,于是有了后来的签语一百条。成为了岭南道家文化的宗师,结合自身思想,继承和发展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和思想,关于唯物主义思想的雏形也有发现。潘茂名逝世之后,有了一位新的思想传承人,冼夫人,继承和发扬了他在道家学说方面的造诣。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后面逐渐发展成了逐步形成"潘茂名文化"。
在一次抢险救灾之后,潘茂名因为体力不支而倒下。从此长眠于此地。流传他坐飞石离去(高州某山)而去。历经千年,他的故事经历代的流传,已经演变为传奇故事。这位粤西传奇人物的一生,世人给了他一个美好的想象---得道成仙。这既是世人给潘茂名的殊荣爱戴,也折射出百姓们虔诚朴素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由凡人到神仙,民间传说历经几千年之后,逐渐流传演变,形成了"拜潘仙"的习俗,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去祈福。
有着粤西道教之父美名的他,精于医术,终其一生,在中国古代医学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坚持以人为本,炼丹救世,普度众生,是值得大家尊敬的道家表率。他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流传着那个时代的精神。为粤西地区平添了许多文化底蕴,有了更多历史的厚重感,丰富了粤西地区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