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幽谷,山东栖霞人,本名路国春,地理学教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擅长从地理角度研究古典名著,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烟台日报》、《教师报》等。
三国地理眼之三十九:虚幻的“五可胜”
演义中说姜维与诸葛亮是师徒关系,其实正史中无此记载,但姜维继承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大业,倒是千真万确的。与诸葛亮谨慎的性格大不相同,姜维的性格带有几分赌性,冒险到有点莽撞的程度。
话说司马师病亡,姜维认为有机可乘,不听张翼的劝告,起兵再一次北伐。这一次大战,演义写的十分精彩,“姜维背水破大敌”。实际上,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很可能是罗老先生根据韩信的故事艺术加工的。但洮西之战确实发生过,姜维大获全胜也是事实,只是王经败的没那么惨,奔入狄道城(当时陇西郡治所,今甘肃省临洮县)时还有万余人,并非“引败兵百骑,奋力杀出”。
其实,真实的洮西之战也是非常精彩的,姜维的战术极为成功。他先扬言进攻祁山、金城、石营,却绕道到达枹罕,随后准备向东攻打狄道。本来,陈泰的战略部署很周全,王经却认为姜维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疲惫不堪,放弃坚守狄道,带兵前往故关迎击姜维,不料被姜维打的大败。
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王经可谓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明明吃了一场败仗,应当悬崖勒马,谁能想到他撤到狄道附近,继续寻求在洮河西岸与姜维打群架。这次输的更惨,被姜维率兵歼灭数万,只带万余败兵退守狄道城。从许多魏兵死于洮河看,很怀疑背水列阵的是王经。洮西之战取胜后,姜维本有很多更好的选择,却鬼使神差地选择攻打狄道城。蜀兵攻坚能力差的弱点再次暴露无遗,攻打了几天毫无结果,后来姜维见援军赶到,只得向南撤军。
演义其后的描述颇有意思,姜维退守钟提(今甘肃省成县西北),会集诸将商议再次伐魏事宜,面对广泛的反对之声,姜维声称,魏国虽然地宽人广,但攻魏者有“五可胜”,并详细列出“五可胜”的理由——
“彼(曹魏方)洮西一败挫尽锐气,吾兵虽退,不曾损折:今若进兵,一可胜也。吾兵船载而进,不致劳困,彼兵皆从旱地来迎:二可胜也。吾兵久经训练之众,彼皆乌合之徒,不曾有法度:三可胜也。吾兵自出祁山,掠抄秋谷为食:四可胜也。彼兵须各守备,军力分开,吾兵一处而去,彼安能救?五可胜也。”结论是:“不在此时伐魏,更待何日耶?”
有趣的是,姜维发表他的“五可胜”高论之前,他的克星邓艾对陈泰说了姜维“五必出”,内容跟姜维的“五可胜”竟然完全吻合,虽说这很有可能是罗老先生故意这么编的,但邓艾对局势的判断,对敌手的了解,显然高出姜维很多,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姜维说的“五可胜”靠谱吗?
魏方洮西之败虽是事实,损失很大也是真的,但魏方远没有伤筋动骨,所谓一可胜并没有什么道理。至于姜维说蜀兵经过训练,人家魏军是乌合之众,纯属自欺欺人。诸葛亮在世时,练兵确有一套,但蜀军骑兵少,攻坚能力极其低下,人家魏军也根本不是什么“乌合之众”,抛开军队数量不谈,仅就质量而言,也是胜过蜀汉的。还有出祁山掠夺粮食,魏军岂能让蜀军轻易得逞?说到军力分散,也很难说过去,且不说蜀军攻坚能力低下,魏军作为防守方,兵力充足,即使分兵守,蜀军也无可奈何,更何况蜀军的进攻方向往往能被魏军料到。只是“五可胜”的第二条,蜀军可以从水路进军,不致劳困,魏军需要旱路来迎,这个有没有道理呢?
水路运输是利用船舶、排筏和其他浮运工具,通过各种水道运送旅客和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路运输按其航行的区域可以分为内河运输与海洋运输,姜维所说的就是内河运输。内河运输是指利用船舶、排筏和其他浮运工具,在江河、湖泊、水库及人工水道上从事的运输。水路运输自古就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具有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低的优点,特别适合于运输大宗货物。
我们来分析一下姜维所说的船载而进的可行性,如下图所示:
蜀汉可以运兵的河流,主要是白龙江,是嘉陵江支流。白龙江年平均径流量389立方米/秒,并不很大,但天然落差高达2783米,平均比降4.83%。也就是说,白龙江落差大,水流急,航运价值并不特别高。加上受夏季风影响,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导致河流洪枯水位差异大,更影响了其航运价值。附近的其他几条可通航河流,与白龙江情况相似。所以,蜀汉进军有可利用的水运条件是真,能用来运送兵员和辎重,但实效远没有姜维说的那么大,对战局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五可胜”如果仅仅来打打气鼓鼓劲,倒也未尝不可,甚至即使他是有意来忽悠部下,也可以理解。但姜维自己都深信不疑,以此作为进军的理由,就有点滑稽可笑了。或许正是因为迷信于这虚幻的“五可胜”,让他在洮西大胜后不久就迎来段谷惨败,声望从云端跌到了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