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关羽,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忠义。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这些可以说是街头巷尾妇孺皆知的三国桥段,《三国演义》通过巧妙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饱满的人物刻画塑造了关羽的义绝形象。可以说,在不断地流传和传颂中,关羽的忠义上升到了一个较为夸张的地位,以至于后来虽然关羽挂着武圣的名头,但是很多行业都会将关二爷作为祭拜的对象,这种现象与关羽在群众心中的神圣地位是密不可分的。同忠义相较之下,关羽的武将形象虽然也极为卓著,但仍显得逊色不少。
客观来看,关羽的确是三国独一无二的人物。关羽大意失荆州,最后败走麦城被俘杀的悲惨结局没有太大的争议,可能会涉及刘备的用人不当,但主要的原因必然在于关羽的傲慢独断,刚愎自用这种性格对于独自镇守一方的将领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缺陷,带着这样的性格,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指挥大局,想要不犯错几乎是不可能,而身处三国这样复杂多变的乱世环境中,犯错常常意味着败亡。
所以,稍一分析便知晓关羽的悲剧结局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奇怪的是,人们对于关羽悲剧的关注点更多的仍是他的忠义,并不是那么在乎他的功业地位和性格缺陷。通俗来说便是:如此忠义之人经络的如此下场?甚至于会去攻讦击败曹操的吕蒙、陆逊为无耻偷袭,小人行径。人们或者读者的看法为关羽的悲剧增添了本不该有的愤慨,增重了其悲剧性。
与之相比具有共通之处的是霸王项羽。项羽之败亡纵然令人惋惜唏嘘,但并未跳脱情理,其败情有可原。可以是败于他不会用人,不善纳谏,可以是败于他性格傲慢,谋略平平,作为统帅,总有致命的性格上或者品质上的缺陷导致了他的败亡。但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传唱也为项羽的悲剧增色不少,乃至于胜利一方的刘邦沦为了所谓的小人得志。
关羽和项羽都有着极为深厚的后世渲染因素外。两人的角色定位也产生了极大误差。两人都带着做君主或者说领导人的致命缺陷,但是在历史的洪流推进中,将他们推上了这个位置。运筹帷幄、统帅一方的领导人和冲锋陷阵、向死而生的武将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君主不需要你力能扛鼎,以一敌百,需要的是驾驭人心,筹谋善断,从善如流,关羽和项羽最大的悲剧来源于此——角色定位的偏差。
想,往前推一千年,在崇尚武力的原始氏族中,武圣关羽、霸王项羽相比之下不会逊色于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又或者往西推九千公里,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他们也势必可以做一个流芳百世的圆桌骑士。虽然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依旧说明了他们有其独特的自身魅力,这种魅力能够感染后来者,从而为他们的遭遇而悲慨。
关羽这样的悲剧性人物都带着极大的性格缺陷,或者说其性格不适应他所属的角色定位。
即便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也不免被人诟病事必躬亲显得冗杂多余,应当信任属下,不必如此繁劳。荀彧也被指责争一时之忠直,不懂分寸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