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之战”的余波:曹丕三路伐吴,新旧名将交替的舞台

2020-09-29 18:28:22 作者: “荆州之战”

另外文聘屯兵于江陵附近的石梵,也参与了“江陵之战”,具体情况不明,但确实与东吴军队的分兵对抗过;韩当也参与了“江陵之战”,和文聘一样,具体情况不明。

“洞口之战”、“京口之战”

曹休等人进攻洞口,孙权令吕范等人支援洞口,抵御曹魏。双方隔江相拒的时候,发生了不利于东吴的天时。当时刮起了北向的大风,把东吴的战船吹到了曹魏军队占据的北岸,两军发生交战,移动过程中也有翻船的情况,东吴损失了几千的水兵。徐盛收拢残部与曹休对抗,顺利撤回到南岸,加上未来得及渡河的贺齐部的支援,东吴还是守住了曹休的进攻。

这次战斗发生以后,曹魏军队东进到海陵。曹休令臧霸率领一万军队进攻京口,杀伤几千人。随后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役,几千曹魏军队渡江,徐盛、全琮率军迎击,斩获数百人以及魏将尹卢。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

“濡须之战”

曹丕投入在中路的军队数量不明,按《朱桓传》中的记载是“步骑数万”。曹仁采取了分兵的策略,令蒋济打着主力的旗号,分兵进攻羡谿,自己进占濡须中州。当时东吴的濡须督是朱桓,蒋济这一支奇兵吸引了朱桓大量兵力,朱桓分出很多的力量救援羡谿,曹仁进军濡须,朱桓赶紧召回羡溪援兵,但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时候朱桓身边只有五千人,朱桓先是鼓舞了士气,然后偃旗息鼓,示敌以弱,诱惑曹仁来进攻。曹仁派儿子曹泰进攻濡须城;派常雕、诸葛虔、王双进驻濡须中州;自己留一万人在巢湖附近的橐皋作为后镇。朱桓令骆统、严圭领兵截击常雕等人,自己防备曹泰的进攻。东吴这两路都获得了胜利。朱桓分兵利用水战的优势,击败了渡江进中州的曹魏军队;朱桓也阻挡住曹泰的进攻,曹泰烧营自退,被朱桓打了一个追击战,受到了一些损失。

小结

曹丕发动三路大军伐吴,孙权也分出三路军队支援,加上作战地本身的军队。这次战役的规模不可谓不大,从公元222年打到公元223年,持续了六个月,时间也不算短。不过这次战役中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土地得失并不太多。

在这次战役中,西线上东吴利用水利勉强守住曹魏的攻势;中线东吴取得了胜利;东线上东吴只能说惨胜。曹丕为什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呢?小编认为原因有三点。一、曹丕作为进攻方,本身就面临着汉水、长江以及坚城的阻碍。纵观曹操与孙权的多次战役,基本上都是防守方获得胜利。曹丕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二、曹丕对战机的把控不好。曹丕在孙权与刘备交战的时候出兵,可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伐吴的时候,刘备已经被打到永安,没有余力再发动东征,陆逊也没有继续深入,及时撤回。在这个时候,即便刘备能够起到一定的牵制的效果,但对于曹丕来说,并非是一个伐吴的最佳时机;三、曹休对战机把握不强。在吕范水师遭遇惨败的时候,曹休没有及时全力渡江,给了东吴喘息的机会。如果曹休能够抓住时机,全力渡兵到江东,不仅威胁到建业,也可以迂回到濡须后方,配合中线的曹仁。

这次战役对曹魏和东吴的关系造成非常大的撼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孙权和刘备的和解,巩固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伐吴之后,张辽、曹仁这样的曹魏宿将病逝,经历了战火了磨练,也促成了朱然、朱桓等东吴名将的兴起。所以说“曹丕三路伐吴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老将与新人交替的舞台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建康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