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明穆宗——朱载坖

2020-09-30 21:31:32 作者: 闲话明穆宗—

故宫 一景

不管怎么样,朱载坖比起历史上很多做了几十年太子没却能熬过老子的前浪们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嘉靖四十五年,他终于登上大宝,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权力稳固的君主

登基后的朱载坖,是不是沦为了朝臣们的“傀儡”?答案是否定的。

诚然,嘉靖开创的强人政治为自己儿子留下了一群智商超绝的大臣们。徐阶,斗倒严嵩的牛人;李春芳,大明状元,在各个派系间游刃有余,屹立朝堂数十年;高拱,斗争小能手,要么一直当孙子不说话,一出手就是雷霆之击;还有张居正,后来更是主导了万历前十年的朝局。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常年身居高位,有经世之才,又特别能战斗。

明代官员

而朱载坖呢?一直都是个亲王。没做太子不仅仅只是少了一个正统的名份,更重要的是无法建立东宫班底,无法获得执政经验,更无法名正言顺地串联朝臣。

几个老师里面,高拱勉强算是一个得力战将,虽也是大才之人,但性格过于刚烈,好恶过于分明。这种性格做先锋干将没有问题,但要他统摄全局,协调内外,又并非帅才。

你让朱载坖怎么办?他要用这些人,因为他们是朝廷的柱石,从嘉靖朝开始的各项改革也一直在深化,少了他们很多事情根本无法推行;但又要防止这些人坐大,架空皇权,让自己成为“傀儡”。

明代官员

他想过扶持几个类似王振,魏忠贤式的人物去与文官集团抗衡,但内阁的权重在嘉靖时期已经提到很高,常年战战兢兢的亲王生活,也让他手边没有马上可以用的宦官外戚,甚至就算有这些人等不到站稳脚跟就会被这些大臣们轻松掐灭。

那就挑逗这些人内斗吧。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任他们,让他们自我分裂。

于是,隆庆年间,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朱载坖。

他上朝,比起父亲和儿子,他并不怠政,却也不积极。朝堂大殿中群臣吵得沸沸扬扬,他耷拉着眼皮,似乎在考虑一会吃什么。朝臣们吵完了,给了他一个大致方案,他看似随意地翻了翻,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便表示同意。

明代官员

大臣们很无奈,朱载坖这种“软棉花”式的套路,与当初嘉靖的乾坤独断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他们很不适应。但不适应归不适应,皇帝把话语权让出来了,难道朝臣们会不要?

事情发展到后来,以致于有一次朝会朱载坖主动过问了一次北部的军事问题,朝臣们一个个欣喜若狂,以为皇帝要发愤图强,积极地开始处理政务了。但朱载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次主动,其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准时“打卡下班”,慢慢悠悠地回后宫抱妹子去了。

朱载坖这招效果慢慢显现出来。内阁的几个阁臣由于皇权刻意地不介入,他们因政见开始分化,最后演变出激烈的内斗。

徐阶 像

先是徐阶打压高拱,高拱下野;接着徐阶因为之前事情做得有些过,被言官弹劾,主动提出致仕,朱载坖顺坡下驴准了;接着李春芳出任首辅,赵贞吉入阁,高拱复出,又是一顿操作,赵贞吉被高拱斗败,李春芳明哲保身,高拱完胜;之后是张居正加入战局。

朱载坖扮演着宽厚之君的形象,当然这应该也是他本来的性情。双方斗的时候,他不吭声,要分胜负的时候,他又突然站出来不动声色地决定弱者的下场。

尽管这些个阁老们智商情商双双在线,却不得不需要朱载坖扮演最终的裁判。所有人斗得最凶的时候,也是朱载坖皇权最稳固的时候。

张居正 像

同时,朱载坖虽然在朝政方面看起来不积极,但不表示他不会作决断。明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批红权”,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皇权的独立性。很多朋友说隆庆年间的“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都是在几个阁臣推动下作出的成绩。我们不否认朝臣们在这些事情上的努力,但不代表能够忽略皇帝最后决断的重要性。

朱载坖在嘉靖年做亲王的时候,他看过蒙古骑兵在北京城外的耀武扬威和烧杀劫掠,也见过朝中武将为了避战不惜行贿敌酋的无耻行径;他知道将士们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的血腥惨烈,也明白朝廷每年在海防上投入的巨额财力。

俺答汗 像

所以他选择了与嘉靖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开放海禁,与蒙古通贡。前者从根源上解决了倭寇问题——走私,并为大明每年带来了巨大的白银收入;后者缓和了明蒙双方几十年的剑拔弩张,为大明北部边境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定。这也为后来万历时期张居正能够深化改革,负担“三大征”的开销,繁荣民间文化和各种思潮,奠定了基础。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朱载坖只是一个被朝臣拨弄的“傀儡”吗?令人遗憾的短寿

隆庆六年五月,朱载坖病逝于乾清宫。死因说法很多,再加上他身体本来就不好,生活方式又不健康,所以我个人是更偏向于中风的说辞。

历史不容假设,我也从未在讲述帝王时有过此说,但我的确为朱载坖感到遗憾。明代帝皇从嘉靖继位后,其实已经是走了另一种风格。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集权。虽然从朱元璋开始,明代就一直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一直到嘉靖,这条路才算走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