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长,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武将。关于魏延的出身和早年经历,《三国演义》说他最初是长沙太守韩玄的部将,这种说法与史实不符。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并不是半路出家归降刘备,而是刘备的“部曲”,属于刘备的私人卫队和亲兵,也算是跟随刘备起家的老资格。
魏延早年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人关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发起攻打益州之战,夺取了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基地。魏延在这次大战役中崭露头角,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赢得刘备瞩目,升任为牙门将,参与了攻打广汉郡、雒城、成都等战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1年),刘备称汉中王,定都成都。汉中作为蜀国防御魏国的前沿阵地和战略缓冲区,堪称蜀汉国防体系的重中之重,需要任命一位谋勇兼备的大将来镇守。当时关羽镇守荆州,人们都以为,镇守汉中的重任,肯定属于蜀汉武将排名第二的张飞。
谁知刘备却来了个出其不意,他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兼汉中都督,全面负责汉中防务与民政。消息传出,“一军尽惊”,人们都不知道刘备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何德何能,如此受到刘备的青睐与重用。
仿佛是为了平息众人的惊疑之心,刘备特地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让魏延发言,阐述怎样对付曹魏大军。魏延胸有成竹,铿锵有力地回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如果曹操发倾国之兵而来,我会把它挡在汉中之外,如果曹操只派十万人以下的部队,我就把他们灭掉!
魏延的表态,堪称气吞山河。从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也并非在大话欺人。魏延不愧是一代名将,他为了防守汉中,煞费苦心,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战术:“重门战术”,又称“虚内实外”战术。
具体而言,汉中与曹魏控制的关中之间,是一片层峦叠嶂的山地,地形险峻,仅有几条山谷路径可通。魏延把主要兵力布置在各个山谷的隘口之处,充分依托有利地形布置防御阵地。魏国大军来攻,会被各处关隘堵在崇山峻岭之中,兵力施展不开,也无法攻破关隘,只能铩羽而归。
魏延的这套战术,堪称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真知灼见。当时曹魏的军队数量与战斗力,都要明显高于蜀国。蜀汉国小力弱兵力不足,如果与魏国野战交锋,很难取胜,且容易导致较大伤亡。因此蜀汉只能借助依托险峻地形和关隘,以防守取胜,这样蜀国就能以最低代价获得固守汉中之效果。如果魏延的战术得以坚持下去,蜀汉就会成为铁桶江山千秋万代。
魏延的战术行之有效,此后十余年内,蜀军凭借这套战术多次击退曹魏进攻。可惜的是,这套珍贵战术并未能长久坚持下去,被姜维抛弃。魏延死后,姜维全面执掌蜀汉军事大权。他认为魏延的战术太过保守,向刘禅建议,魏延的战术“只可御敌,不获大利”,蜀国应该采取“敛兵聚谷”之策。
姜维的“敛兵聚谷”,说白了就是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他认为,应当放弃汉中外围的关隘,把主要兵力囤聚在两个战略要地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后,面对防守坚固的汉乐二城久攻不下,时间稍久就会粮草耗尽,“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悬粮,自然疲乏”。蜀军乘机反击,就能全歼魏军。
事实证明,姜维的战术只是看起来很美的“纸上谈兵”。263年,魏国大将钟会讨伐蜀国,进军汉中。由于蜀军采取了姜维的战术,放弃外围关隘,全面收缩在汉乐二城。谁知钟会看透了姜维的心思,根本不上套。
钟会派遣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带一万人,分别包围汉城、乐城,自己带领主力部队直接通过汉中,扑向益州,汉中防线完全没能起到防御作用,姜维的战术全盘破产,最终蜀汉被灭,姜维难辞其咎。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