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周亚夫、卫青都是侯爵,那么西汉除了封侯,还有哪些爵位?

2020-09-17 13:23:41 作者: 韩信、周亚夫

中国古代社会官僚阶级都实行“爵位”制度,“爵”原本是古人行礼的酒器,后来被作为身份的标志,到了西汉时期,士大夫的爵位制度已经十分完善成熟,分为了宗室封爵和功臣封爵两大类。

首先来讲讲宗室封爵

宗室封爵是给皇亲贵族封爵,包括各诸侯王。分封制源于西周,西周灭商后,周天子把一些同宗族的亲戚、子弟和功臣,以及尧、舜、禹的后代分别封到各地为诸侯。后来,各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日益淡薄,等到了东周,周天子形同虚设,再也不能号令诸侯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避免周朝的情况,废除分封制,在全国建立郡县制,但这也使得朝廷在遇到外敌时缺乏外援,只能孤军奋战。

汉高祖刘邦灭秦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重新启用分封制,以此来加强汉室宗族的力量,同时安定抚慰天下,让刘姓宗室辅佐朝廷和捍卫朝廷。刘邦分封了九个同姓的诸侯王,另外还分封了一些异姓的诸侯王。不过,随着天下大局的安定,刘邦开始慢慢剪除异姓诸侯王,并确立了“非刘氏不王”的基本国策,同时,刘邦还确立了王侯爵位的世袭制度。

西汉建国时,对诸侯王的管制和约束很少,各地诸侯王几乎是完全自治的,这样一来导致了朝廷与地方之间出现了权力不平衡的局面,甚至有的诸侯王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与朝廷抗衡,意图造反。

汉文帝时期,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对诸侯国采取了强硬态度,削减过于庞大的诸侯国疆土,重新调整了各地的版图,使之出于朝廷的掌控之下。其后,景帝又接受了晁错的建议,进一步削藩,这些举措在削弱诸侯王实力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王侯的反叛,随后便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武帝即位后,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在主父偃的建议下实行推恩令,将各诸侯国分给他们的儿子,这样即削弱了诸侯王的版图,也赢得了各宗室的支持,此后再也没有哪个诸侯国可以朝廷相抗衡了。

再来看看功臣封爵

西汉功臣封爵实行的是二十等爵制,从高到低可以划为四类:候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和小爵。其中小爵包括: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枭、四级不更;大夫级爵包括: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卿级爵包括: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候爵包括:十九级关内候、二十级彻爵(武帝时因避武帝的名讳,改为通候或列候)。

西汉的二十级爵位起源于秦朝商鞅变法时确立的爵位,商鞅规定,秦国士兵只要斩获一个敌军军官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公爵(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西汉沿用了商鞅的二十等爵制度,汉代历史上很多因功被封侯的人,例如淮阴候韩信、条候周亚夫、魏其候窦婴、长平候卫青、冠军候霍去病等等。汉初刚封侯时,由于经历战乱,大城市的人口稀少,因此,这些侯爵的封邑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滋生迅速,侯爵的封邑也越来越大,有的人竟达到四万户,他们的财富也随之迅速聚敛,一些侯爵的后代日益骄傲自满,忘记了祖宗创业艰难,经常做一些违法的事。武帝时代,许多世袭的侯爵因触犯国法而被剥夺了封号。